中國音樂劇自創作演出《秧歌浪漫曲》、《白蛇傳》等后,至今已經發展20年。在這20年中,中國音樂劇人經歷了風風雨雨,然而,在作品呈現上距歐美音樂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距離,甚至與日本、韓國的音樂劇發展也有不少差距。上周末,借“第二屆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舉辦之際,“2016亞洲音樂劇發展趨勢論壇”同期進行,中國音樂劇如何發展成為論壇的焦點話題。
有眾多大劇院 卻被閑置著
近些年來,文化建設的硬件設施發展很快,大劇院在我國各地不斷興起,令人欣喜。然而,新的劇院建成后,作為軟件之一的音樂劇應該怎樣發展,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音樂劇制作人李盾根據自己制作的音樂劇在全國巡演看到的現狀認為:“音樂劇在中國發展很快,2014年全年音樂劇演出共1518場,比2013年同期增長12.4%,其中原創音樂劇共演出930場,占音樂劇總演出場次的比重首次突破60%,其發展活躍度已經接近音樂劇亞洲發達國家韓國的數據。另一方面,全國劇場建設投入過快,但是劇場演出內容供應不足,近三分之一的演出場館處于閑置狀態或移為他用,地方大部分本地團體演出難以支撐本地劇院,急需更多的優秀演出團體和原創劇目。”
與會專家們則認為,現在的天橋藝術中心、上海文化廣場和很多地方的劇院硬件已經很好,相比之下,中國音樂劇原創方面的軟件還難以與硬件相匹配,還沒有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國原創音樂劇經典出現,音樂劇基礎的人才儲備還不夠,音樂劇的市場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支撐各地劇場的常年演出。這些都是中國音樂劇發展需要繼續解決的問題。
有自我宣傳 卻沒有好故事
中國還沒有一部音樂劇經典之作,這一判斷來自原創音樂劇投入市場后沒有得到很好反饋,更多只能在一地演出兩三場,對其水準的評判更多來自自我宣傳。除了市場運作問題外,講不好故事是一個原因。
北京舞蹈學院原院長、音樂劇教學專業創辦人呂藝生說:“這兩年參加了主流團體的大型比賽,包括音樂劇、歌劇、舞劇,都是非語言藝術,但也有一個戲劇的問題。戲劇基礎奠定不起來,音樂劇唱得再好,跳舞跳得再好,也沒有用。”呂藝生把需要講故事的舞臺藝術和好萊塢以及百老匯音樂劇來比較,“我們選材都是真實的,但是我們把真的做假了,而好萊塢把假的做真了。”
在呂藝生看來,劇本故事講不好,主要就是編劇者的修養問題:“不僅是本行的修養,還有跨界的修養,你必須是方方面面的修養都具備,才能把音樂劇的故事講好。”
有音樂劇專業 卻培養不出優秀人才
在音樂劇發達國家,一個城市每天有十多部音樂劇上演,中國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做到。除了原創音樂劇編劇的問題外,尋找音樂劇演員也是一大難題。
韓國音樂劇導演尹浩鎮認為:“中國音樂劇發展遇到的問題之一是人才的培養。在韓國首爾,每天有很多部音樂劇上演。音樂劇在招聘演員時,每個角色都會有1500位左右的演員來應聘,音樂劇專業的教育已經很普及。有這個基礎,才有音樂劇的大發展。”
而在中國,雖然現在有很多藝術院校有音樂劇專業,但培養的人才有缺陷,戲劇學院出來的演員歌唱能力和舞蹈能力欠缺,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舞蹈和演戲能力不夠,而舞蹈學院培養出來的唱功有缺陷,很難找到全面的高水準音樂劇演員。
在音樂劇教學上,一些教師對學生選材和施教都有誤區,以為能唱流行歌就能唱音樂劇。因此,真正有戲劇嗓音的演員確實很難找。人才的弱點也是導致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較慢的一個原因。
有不少音樂劇 卻沒有票房
此外,運作模式沒有形成有效的發展規模也限制了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在原創音樂劇中,有些是作為地域文化建設的品牌而創作的,其中很多作品沒有真正進入市場運營模式;還有些音樂劇是音樂劇人自己制作運行,沒有多少資金支持。然而,在歐美發達國家以及韓國和日本,音樂劇所以能夠形成氣候,最主要的原因是進入真正的市場運作。
近兩年,市場出現了七幕人生音樂劇制作公司,制作了《一步登天》、《Q大道》、《我,堂吉訶德》和《音樂之聲》等。七幕人生的運用總監沙青說:“七幕認為音樂劇還是運營方面比較重要,我們采用的是一種比較笨的方法來做制作——花的錢越多,產品越好。我們還是非常看中這一點的。這個沒有什么捷徑好走。”
在運營方面,“七幕”采取的也是“笨”法子。沙青說:“我們期望靠票房養活自己,也許比較聰明的做法是靠燒投資人的錢,或者是靠補貼。但是我們認為,如果想健康長期發展下去,必須要靠票房實現。”
對此,一些音樂劇行業前輩認為“七幕”的想法有一點“理想主義”。因為在當下的市場環境,盡管每年票房收入在不斷提高,但是整體來說,要純靠票房養活自己,壓力依然很大。
但是在沙青看來,像“七幕”這樣沒有院團方面背景的公司,如果要想長期存活下來,就不得不在票房上有足夠多的收入,每一部劇都要賺錢。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音樂劇編劇、制作人樊沖認為:“中國音樂劇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習。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首先是制作人和出品人需要學如何控制一部戲的體量與規模,學對一個戲的成本進行評估,對價值觀的輻射,對這個戲來到中國演出有沒有土壤。大戲需要理性與數據,做成本控制,要用最少的錢吸引最多的觀眾。創作者要嚴謹,要對觀眾、投資人和劇場負責。只有專注一件事情才能目睹一個中國音樂劇時代的到來。”(文 倫兵)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