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音樂產業發展的風口,如何推動音樂與市場對接、與互聯網融合,如何引導日益火爆的音樂節加強自律規范,激發音樂產業的創造活力,是當下國內音樂人最為關注的焦點。
12月3日、4日,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的“2016音樂產業發展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辦。結合當前音樂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熱點,來自國內外的知名音樂人就音樂產業發展面臨“音樂+城市”和“音樂+互聯網”等核心議題,共同探尋音樂產業“破局”之道。
音樂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近年來音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在中國文化產業中的比重日益提升,并且擁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近期,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會發布的《2016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音樂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到3018億元,超過動漫、游戲,成為文化娛樂行業的增長亮點。
《報告》指出,在中國音樂產業主體規模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以優質原創內容為核心、以突破產業邊界為路徑、以分享經濟為紐帶的“音樂+”發展模式成為音樂產業發展的新生態,“創新、跨界、融合”成為2015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新氣象。
在業界看來,2016年是音樂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行業規則逐漸完善,政策、市場日趨成熟。以音樂產業重鎮四川成都為例,據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維平介紹,今年四川省已初步形成積極推動四川音樂產業加快發展、跨越發展、良好發展的大好局面,尤其是成都率先出臺了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制度措施,基本構建了相對完善的資源體系。
值得注意是,盡管音樂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各種瓶頸問題也逐漸凸顯。尤其是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播放設備的發展,音樂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也在不斷變化,傳統與創新、藝術與商業、本土與國際在變革中激烈碰撞,或融合或對立。國內音樂產業在原創力、版權保護、品牌建設等方面面臨的挑戰也日益突出。尤其對于地方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來說,能否推進產業快速發展,將其打造為城市名片,能否借助互聯網的風潮實現音樂產業的新一輪升級,是他們最為關注的核心議題。
用音樂打造城市名片
有很多音樂講述著城市的故事,也有很多城市因為音樂聞名于世。在當前音樂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城市名片之一的音樂在城市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次論壇邀請到多位國際知名音樂節操盤手,與國內從業者分享了“音樂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城市”這一議題。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世界音樂博覽會WOMEX,在舉辦專業音樂活動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WOMEX首席執行官Frank Klaffs認為,充滿活力、豐富的音樂活動對城市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大有助益。Frank Klaffs表示,音樂之城應建立在對當地音樂文化專注和推動的基礎上。同時,通過納入電影、旅游、貿易等多元熱點,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音樂之城的建設也需要政府進行相應的扶持,例如在政策上對音樂企業、音樂人更多傾斜,加強相關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等。
西班牙巴塞羅那城市文化中心總監Carles Sala Marzal以巴塞羅那的聲納音樂節為例,強調了音樂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聲納音樂節每年可吸引十幾萬觀眾參加,僅門票收入就達1200萬歐元,加上相關產業,最高可獲得收入9400萬歐元。Carles Sala Marzal表示,當地政府為了做好音樂節的品牌推廣,不僅會主動與交通、安保等相關部門協調,保證全球各地樂迷得到高質量的體驗,同時,還會將部分打造出國際品牌的音樂節移師國外大城市舉辦,借此將巴塞羅那的城市文化傳播到全球各地,并增強音樂節自身的影響力。
在國內,打造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是不少城市的目標,但對成都來說,繁榮音樂藝術、發展音樂產業,建設中國音樂之都、國際音樂名城,才是錦城的長遠目標。據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師江介紹,成都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大力發展音樂產業,圍繞音樂創作、版權、品牌、消費、互聯網、樂器、設備、設施等培育一批植根于成都,輻射全國、國際的音樂人才和企業,打造現代音樂產業鏈,成為領先全國的音樂生產地、版權交易地、演出匯集地,并明確了具體的支持政策,力圖把成都打造成為影響國內音樂潮流風向的領軍城市。
那么,一座音樂城市的典型標志是什么?對此,影響城市之聲創始人張然、英國利物浦Sound City創始人Dave Pichilingi、城市理想音樂節副總裁張凱分別結合自身實踐認為,在音樂創作上的獨創性、音樂節舉辦的持續性以及對于音樂產業堅持不懈的耕耘和實踐是建設“音樂之都”的核心。
互聯網打開音樂產業新格局
近年來,互聯網為音樂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何實現互聯網與音樂產業的有效融合,創造出更大的產業價值,成為了音樂產業各方思考的焦點。
網易云音樂副總裁丁博表示,互聯網時代的音樂獲取方式、創作方式以及推介模式都發生了變革,而音樂產業傳統的營利模式在被互聯網沖垮之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營利模式。然而,目前業界雖然看到了音樂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的趨勢,但對于如何尋找到并建立起新的營利模式,仍在探索過程中。
摩登天空總經理、草莓音樂節創始人沈黎暉對丁博的看法深以為然。他表示,互聯網拉近了用戶和音樂人之間的距離,提升了音樂宣發的效果。作為傳統音樂企業,摩登天空如今也在嘗試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事實上,在沈黎暉看來,傳統唱片公司與互聯網公司的界限正在被打破。
樂視音樂戰略高級總監張昭軼則進一步認為,互聯網與音樂的融合為整個產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并非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乘數效應。張昭軼以樂視在網絡直播國內演唱會的嘗試為例,提及2014年樂視首開先河,在網絡直播汪峰鳥巢演唱會。現如今,演唱會在線直播已成為票房、贊助之外的新的主要盈利渠道,并吸引了騰訊、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積極加入。
在丁博看來,互聯網在音樂產業的“野心”,最終是要實現整個音樂產業的升級,讓音樂產業變成一種商業模式,包含演出、制作等。“目前值得業內思考的是,如何形成一個更好的、更全面的音樂產業結構。這個結構絕不是單純利用互聯網做一個渠道,一個平臺,而是要讓中國音樂產業產生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