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民眾文化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國有文藝院團的作品如何引領時代風氣?在轉方式、調結構的背景下,院團的管理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轉型升級?近日,山東首屆國有文藝院團長職業管理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在曲阜市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及部分院團長,圍繞增強院團發展活力進行認真研討深入交流。
管理粗放成行業弊病
“目前國有文藝院團發展面臨很多競爭,包括與其他舞臺藝術形式、影視劇及不同院團之間。”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張桂林說,近年來,國家及山東省級層面出臺了系列支持文藝發展的政策措施,國有文藝院團在面臨競爭的同時,也面臨最好的形勢。在他看來,山東的國有文藝院團,當下亟須解決的是管理上的轉型升級問題。
“現在社會各領域的管理越來越現代化,而國有文藝院團的管理相比而言比較粗放。”張桂林說,一些院團目前仍然延續傳統的管理模式,沒有創作室,沒有人才。由于沒有人才儲備,排練節目時首先想到的是買,結果發現劇本越來越貴,越來越買不起。同時,院團管理的行政化、機關化,導致所有矛盾、大事小情都集中在團長身上,副團長以下的人員沒有主動性。
張桂林表示,現在很多文藝院團的問題出在管理上。管理的轉型升級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二是做好優秀文藝產品的傳承和轉化。
他舉例說,文藝創作的標準程序是“創意”“創作”“推廣”“反饋”“打磨”。“有些院團創作時,花錢買劇本、花錢請演員,而后期最重要的環節全部缺失。”張桂林說,部分院團缺少營銷思維,不注重“推廣”“反饋”,使得“觀眾不買票”成為惡性循環。
“我們要學會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張桂林表示,觀眾不買票、不看,問題出在運營上,沒有專業運營團隊。一些院團針對作品沒有策劃案,不職業、隨意性強。逆向思維的另一個關鍵是創作有溫度的作品。如果院團創作的作品與群眾需求相距太遠,劇院不愿意接,觀眾不買票看,這是惡性循環的由來。
職業化或成解決之策
張桂林認為,國有文藝院團的管理與發展需有行政組織架構,同時也要有職業化團隊管理。院團應有屬于自己的策劃創意部,給院團發展出主意;要有運營團隊,做到有章法、有規范、有策劃案。
他表示,院團應注重觀眾的意見反饋,逐條分析。在維護固定客戶群上,要多探索、多實踐。“扭轉過去的思維,走職業化的路子,用績效考核發揮演職員的積極能動性,用制度進行保障,是解決院團現有問題的一個辦法。”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總經理林宏鳴認為,國有文藝院團改制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爭取觀眾、面對市場。
“觀眾流失、市場挑戰是全世界院團面臨的問題。”林宏鳴說,文藝院團存在的基本價值是演出,演出是院團的中心工作。現在很多院團的結構是啞鈴似的:投入大、演員多,卻沒有營銷。一些院團只注重“臺上”,注重演員培養和創作,卻忽視了“臺下”,即觀眾的拓展和培育。今天是營銷的時代,但很多院團沒有專業的營銷人才和部門。
林宏鳴認為,國有文藝院團應做到“五個著力”:向改革要動力、向創作要活力、向演出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向發展要潛力。
有專家表示,現在一些文藝院團各部門之間的邊界不清晰,創作、運營、發展等均由院長拍板,導致負責人很累。要有團隊意識,不能什么事都靠院長。
內部機制改革迫在眉睫
曾任陜西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的劉兵,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部分地區文藝院團的運營體制,容易導致“組織性懈怠”。改革原動力來自基層群眾,增強院團內部發展動力,需要調動團體的積極性,找準自身定位,施行“一團一策”。要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基礎上,提高工作效率。
林宏鳴表示,國有文藝院團要有“大營銷”的思維,努力實現創作演出一體化、遠近目標同步化、品牌打造系列化、傳播推廣動態化、會員營銷精準化、服務觀眾人性化。
常年從事演藝產業的山東世博演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衛東認為,在演藝領域,一個集體要能做到“兩抓一放”:抓底線、抓方向,放給年輕人。
張桂林表示,山東國有文藝院團今后的發展,要注重現實意識,在管理、創作等領域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目標;要強化院團管理者的基礎管理,加強績效管理和考核,增強團隊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對外部環境的敏感度,發揮自身優勢,培養文藝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啟動內部機制改革。
他認為,首屆國有文藝院團長職業管理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的創意非常好,針對現實問題,利于轉變院團管理者的觀念。同時,全國專家、學者的授課也非常具有操作性,學員們交流也十分熱烈。
高研班期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項目部主任吳嘉、山東演藝集團辦公室主任林凡軍等也就當下院團改革發展的現狀等,與學員進行了交流。
高研班承辦方、山東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山東演藝聯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劍介紹,山東日益需要兼具專業技術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在對山東國有文藝院團運營管理現狀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開辦了高研班。希望通過系統培訓,全面提高院團長的運營管理能力,為山東國有文藝院團創作發展的“高峰”鋪路搭橋。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