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娜愛笑,笑起來一雙彎月似的眼睛,還有銀鈴般清脆的笑聲,是她給身邊人最深的印象。出生于浙江的她,既有江南女子的溫婉柔情,對音樂對美好的事物有一顆熱愛的心;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經歷,又給予了她北方特有的爽朗與大氣。
現在,蘇丹娜擁有多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角色與身份,其中最主要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國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重慶師范大學客席教授、中國音協合唱聯盟青少部主任、北京春天合唱團藝術總監、指揮。
教學:實至名歸的“十佳教師”
“蘇老師的歌劇選修課還有嗎?”“早沒了,下次請早吧!”每學期的選課時間,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學生選修藝術課程時,總會有這樣的對話,“搶”到的學生歡喜雀躍,沒“搶”上的學生不免沮喪,琢磨著如何去“蹭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所理工科背景為主的學府,作為藝術學科教師的蘇丹娜卻擁有眾多學生“粉絲”,她的名字為大多數學生所熟知,2013年、2014年,連續兩屆被學生推選為“我愛我師——我心中最愛戴的教師——十佳教師”,這對于理工科大學里的藝術學科的教師來說實屬不易。曾經有學生表示,一開始選音樂選修課,是覺得學分好拿,沒想到一上蘇老師的課就像磁鐵一樣被吸住了。每年,她都是開課最多的藝術學科教師,有人曾說她“傻”,“音樂、藝術就是閑課,現在的大學生誰還認真上啊?”面對質疑,蘇丹娜總是由衷地說:“看到大學生們還有不少‘音盲’,聽到他們合唱中依然找不到自己美好的聲音,我就想著,多開一門課,這樣的情況就會少一些。”最近她剛剛忙完《打開歌劇之門》“微課”的上線工作。“有了微課,學生們就可以在網上學習、聽課,就不擔心選不上課學不了了。”她欣慰地說。
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唱團,曾連續五屆獲得首都“大學生理想之歌”合唱比賽一等獎,其中有著蘇丹娜不小的功勞。1999年,蘇丹娜帶領的北航合唱團在“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以一首無伴奏合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獲得全國一等獎,她本人也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指導獎”(教育部、文化部聯合頒獎)。云南一位喜好音樂的中學生看到這次演出的轉播之后,立志要考到北航、要考進北航大學生合唱團,后來果然如愿以償,來到了北航合唱團。在蘇丹娜帶領的北京春天合唱團里,很多她一手帶起來的小孩子們也都躍躍欲試:“我們要考到蘇老師的大學團去!”
2000年8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國際合唱聯盟研討會”上,蘇丹娜聽到德國童聲合唱團的演唱,美妙的和聲使她感覺到“渾身毛孔都打開了”,頓悟:“原來合唱是這樣的”,進而萌發了到國外學習的愿望。2001年,她如愿來到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音樂學院3年后,當她再次回到北京,她說自己關于合唱的很多觀念和方法都發生了改變。其中,“快樂合唱”是她最大的收獲。
合唱:讓孩子們“玩中學”
每周日下午,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排練廳里,總會聽到陣陣溫柔的話語聲:“你們來開車,加油門,加油!嘟……… ”,“彩虹掛起來了,我們沿著彩虹飛啊飛……Wu”乍一聽,會讓人感覺是老師帶孩子們做游戲,其實,這是蘇丹娜在給北京春天合唱團的孩子們進行每周的例行訓練。多年來,她總結了一套系統而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們“玩中學”,把發聲、音準、音高、節奏、視唱這些基礎的知識融入到孩子們感興趣的游戲環節中,孩子們在一遍遍的游戲中復習鞏固知識,又不會感覺到枯燥。每到暑假為期十多天的集訓,蘇丹娜就會帶著孩子們在中山公園里瘋跑、放聲大笑。她感觸地說,孩子們在學校里學習緊張,幾乎變成了一個“錄音機”,很多孩子甚至連最簡單的開懷大笑都不會了,每每看到孩子們只會勉強牽動嘴角的表情,她心里總是很難過,更堅定讓孩子感受合唱快樂的決心。有的合唱團指揮會因為訓練效果不好對團員發脾氣,蘇丹娜不贊成這樣的做法,她總說:“孩子們學不會,是因為老師教不好,”“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她總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下功夫。春天合唱團的團員家長都說,蘇老師對孩子們“太溫柔”。蘇丹娜說:“我忙了一周,孩子們辛苦一周,我們周末跑到合唱團罵人、被人罵,是不是有毛病?為什么要吹胡子、瞪眼睛的呢?開心才能唱好歌。”
當筆者問蘇丹娜作為理工科大學的教師為什么會進入兒童音樂教育領域,她說,到了大學工作之后,才真正體會到兒童音樂教育是多么重要。每每看到經過12年小學到高中學習的大學生,在音樂知識和能力方面仍需“掃盲”,上世紀80年代如此,21世紀仍然如此,心里著急啊,所以,她下決心研究兒童的音樂教育,“只有從小打好音樂基礎,大學生才有可能到音樂王國中,盡情吸收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修身養性,治家、立國、平天下。”她深有感觸地說。
培訓:“音樂課原來可以這樣上!”
借鑒日本江本勝博士的一本書《水知道答案》的實驗方法,蘇丹娜自己拿草莓做了實驗。她選擇6個大小、色澤、新鮮度相似的草莓,分為3組,其中一組草莓取名“小可愛”,一組取名“討厭鬼”,一組還是叫“草莓”,她把三組草莓放在封閉的房間里,不間斷給“小可愛”聽旋律優美的《春江花月夜》,“討厭鬼”則聽聒噪的噪音,“草莓”則什么都不聽,連續115個小時。一個星期后,“小可愛”、“草莓”都依舊保鮮,“討厭鬼”開始發黑變爛;兩個星期后,“小可愛”一組,草莓果肉仍飽滿,籽也有水分,“草莓”一組草莓果肉雖然飽滿,但籽開始干枯,“討厭鬼”一組則完全干枯了,實驗讓她震驚了,她說:草莓聽噪音都會干枯,何況人呢?
在教育部的“國培計劃”的培訓班上,每次蘇丹娜都要特別強調:音樂教師首先要帶給孩子美好和諧的聲音,包括教師的語音、語調、語氣,杜絕批評孩子。在歌唱音準上要高度重視,一個班級唱不準音就是噪音,聲波對于人的生理和精神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就像噪音刺激草莓一樣。歌唱必須有想象,哪怕只唱一個音,都必須賦予這個音的生命力和藝術形象,有生命活力的歌唱,才是學生發自內心快樂和享受的歌唱,音樂的情感熏陶才真正發揮作用。
蘇丹娜總結的節奏、音高、多聲部和聲三個音樂教學體系、“玩中學”的方法和音響資料總是老師們很想得到的資料,所以,每次她都是無保留地分享給了參加“國培計劃”的音樂教師們。她示范的音樂課,“教師是游戲的引導者”,許多教師上完她的課之后都感慨:“原來音樂課還可以這樣上,”“這是我從未見過的教學方法,蘇老師改變了我們的教學觀念”,“哦,音樂知識要融在情景中才有意思”參加培訓的老師紛紛反映:“蘇老師的音樂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體系最大特點就是‘實用’,回去課堂上馬上能用上。”每次培訓結束,蘇丹娜都會被老師們團團圍住,很多女老師因為舍不得她走,哭了。很多當地分管教育的領導在蘇丹娜培訓結束之后,都會稱贊她在當地刮起了一陣“教學旋風”。
從小受到父母給予的音樂熏陶、在工作中依然沐浴于音樂之中的蘇丹娜,時刻感受到音樂帶給自己的人生啟迪。她感言自己是一個“傳道士”,一個傳播音樂的傳道士。她希望人們在音樂中、在多聲部的合唱中領悟到人生每個角色的重要性,就像每一個聲部的重要性一樣,體會到相互支持配合的重要性,就像合唱每個聲部間的相互支持一樣,在每一個角色所在的階段踏實工作,用心生活,最終達到如同合唱的美妙和諧一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完美和諧。 陳茴茴 音樂周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