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獎人物:老志誠
老志誠祖籍廣東順德,1911年1月29日生于北京。他是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藝術科,并留校任教。1932年被京華美術學院音樂系聘為教授兼系主任,其后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曾任系主任)、北京藝術師范學院(任籌委會主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教,以教授鋼琴為主,六十年代曾擔任作曲課程。他的音樂創作、鋼琴演奏和音樂教育活動都達到或超70年。2000年12月在中央臺音樂學院舉辦的紀念肖友梅逝世60周音樂會上,作為與肖友梅同時代的鋼琴家,年屆九旬的老志誠登臺演奏了自己的代表作《牧童之樂》,全場為之轟動。在他92歲高齡時,他又在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建系40周年為從教、從藝40年教師作品專場音樂會上登臺演奏自己的作品。
九旬的老翁登臺演奏鋼琴,在中國老志誠是這一記錄的創造者,在全世界也是極為罕見的。
小學時代與音樂結緣
上學前,在家庭生活中老志誠已受到音樂的感染。父親雖是工程師,但喜愛音樂、戲劇,是位京劇票友。晚上或周末、假日,常有二、三好友來家,或一起欣賞發自老式手搖留聲機的京劇選段,或由友人操琴、父親演唱青衣唱腔,有時還表演獨奏、合奏。由于喜愛音樂,父親買了臺風琴,常常彈奏,幼小的志誠也常學著父親的樣子練習。父親看志誠喜歡音樂就教他認工尺譜,還常帶志誠到他的好友鄭穎孫家去。鄭穎孫不僅精通古琴而且藏有多種民族樂器,讓老志誠大開眼界。而鄰居家有位河北梆子演員,在家練唱時,高亢的唱腔傳向四方,不用花錢就能聽戲。老志誠生性聰穎,記性又特別好,一首樂曲聽一兩遍就會。在7歲時已基本上掌握了工尺譜、簡譜和五線譜。他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還常自己編些小曲來唱。如夏天坐在院子里看到楊柳樹隨風搖擺,技頭的蟬不斷鳴叫,他靈感大發,信口就唱出一支小曲:“楊柳樹上有知了……”純粹自己編詞作曲。
看到兒子熱衷于音樂和彈琴,就在志誠9歲這年,父親請來了一位從日本留學歸國的蘇先生教他學鋼琴。家中沒有鋼琴,志誠只能在風琴上練習。后來他想了個辦法,和琴行的老板商量好,在琴行里練,這樣一來不僅志誠練了琴,也為老板做了義務演傳。在志誠學琴后半年,他就在基督教青年會組織的一次演出中,登臺表演鋼琴獨奏。當時鋼琴是個稀罕物,見過它的人很少,更難找到會彈琴的人。一個9歲的孩子把一首樂曲熟悉練而完整的彈下來,立即博得大家的熱烈掌聲和衷心贊美。下臺后,父親問他緊張嗎?志誠搖搖頭說:“一點也不緊張”。
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
1925年,不足15歲的老志誠考進了北京師范學校。1926年9月,老志誠應邀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登臺表演鋼琴獨奏。在北大音樂傳習所登臺演奏后,老志誠認識了國樂大師劉天華。其時老志誠年方15,而劉天華已屆而立之年。劉天華喜愛年輕有為的后起音樂才俊,老志誠則熱愛國樂,愿從國樂大師那里吸收營養。相識后老志誠曾多次到劉天華家中拜訪,經常用鋼琴為劉天華伴奏。那時劉天華正向俄籍小提琴家托諾夫學習小提琴,需要一個鋼琴伴奏,所以兩人在一起時除閑談外,更多是合樂。除一些小型樂曲外,還演奏《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大型樂曲。在劉天華演奏二胡、琵琶曲時,老志誠也嘗試用鋼琴為了其配樂。這種合作不僅提高了老志誠的技藝水平,而且促進了他對民族和聲的探索。
1931年暑假,老志誠從北京師范學校專科部畢業。他的鋼琴老師李樹化向校長提出應為老志誠舉辦一次畢業音樂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這年6月末音樂會在北京師范學校大禮堂舉行。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彈鋼琴的人很少,更沒聽說誰搞過鋼琴獨奏音樂會。這天老志誠特意穿了一身筆挺的西裝,顯得十分精神。他演奏了“樂圣”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鋼琴之五”李斯特改編的《弄臣》選曲和《鐘》,“鋼琴詩人”肖邦的《軍隊波羅涅茲》和《英雄波羅涅茲》及夜曲等。這些作品大多意境深邃、技巧艱深,他彈起來卻駕輕就熟、毫不吃力。臺下的觀眾深深為這個年輕人所折服,他們不時用熱烈的掌聲表達發自內心的贊美和鼓勵。這應該是中國的第一次鋼琴獨奏音樂會。
三度入獄,寧死不屈
老志誠在北京師范學校上學期間就參加過不少進步的學生活動,與學生中的共產黨員有密切的來往。他聽說過許多有關共產黨的傳說,也曾想參加共產黨,但終未如愿。
第一次是1931年的暑假,他剛從北師畢業時,那時正是張作霖的軍隊占領北京。因為多次參加進步活動,一個特務懷疑他是共產黨就告了密。這次入獄雖然吃了些苦,但很快就被父親托人將他以“保外就醫”的名義釋放。
第二次入獄:第一次入獄后他仍然傾向進步、傾向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寫了《民族戰歌》。1932年10月28日曾和聶耳(國歌的作者)在清華大學同臺演奏《國際歌》,這時的老志誠已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鋼琴演奏家、大學教授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鬼子占領了北京城,日寇的間諜注意到了這位傾向革命和抗日的文化人。1941年6月日本憲兵隊把他投入了監牢。這次他被木棍、皮鞭反復毆打,遍體鱗傷、口吐鮮血,但他咬緊牙關什么也不說。后來日本人因抓不到什么證據又懷疑他有肺病,怕傳染他人,就把他放了出來。
第三次入獄:1944年6月,老志誠再次被日本人抓入了監獄。這次,日本人先是用煙頭燙他,用臟水灌他,吊起來用皮鞭抽打他,把他倒吊起來用鐵夾子夾手指,后來又用電刑,最后把他帶到大坑邊,將他推入坑中活埋。當敵人把土一鍬一鍬地撒向老志誠的頭頂時,他沒有屈服。不過,敵人并未將他活埋,只是一次“考驗”。這回他在獄中度過了整整49天。在日本鬼子酷刑摧殘和生死考驗下,他保持了民族氣節、寧死不屈。
創作民族風味鋼琴曲,走向世界
1932年暑假,老志誠到北京西北的香山游覽。蔥郁的山色、淙淙的溪流美不勝收,而與嬉戲的牧童共同玩耍更讓他心曠神怡。他陶醉在美麗的自然畫卷中,樂思洶涌,一首鋼琴曲在他的腦海里呈現。他不再留戀美景,迅即趕回住處,把腦海里的樂思整理、記錄在五線譜上。回家后進一步加工,一首完整的鋼琴曲《牧童之樂》出爐了。
1934年7月,老志誠在《音樂雜志》上看到美籍俄裔的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切列普寧(中文名:齊爾品)委托上海音樂學院蕭友梅發起“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作品比賽的啟事,他決定把自己兩年前寫的《牧童之樂》寄給主辦方。參賽者除老志誠一人來自北方且無指導教師外,其余均為上海音專的高材生,且有導師肖友梅、黃自等名家的指點。最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獲一等獎,老志誠的《牧童之樂》獲二等獎。
按時間計,老志誠的《牧童之樂》當屬中國的第一首民族風味鋼琴曲。齊爾品很賞識老志誠的作品,他帶走了老志誠的《牧童之樂》和《秋興》在日本出版,他和他的夫人李獻敏多次在歐亞各地演出時,將《牧童之樂》與《牧童短笛》一起演奏。齊爾品還在美國《音樂季刊》上著文,名為《中國音樂的現狀》,文章中介紹了老志誠的照片。其后,有世界影響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上開辟了“中國鋼琴音樂”欄目,其中列入老志誠的名字并附《牧童之樂》的譜例。可以說,老志誠及其作品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走向世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