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堂八角鼓”曲藝綜合表演有望再現京城
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主辦的“全堂八角鼓”恢復項目在北京天橋劇場正式啟動,并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相關資料。
據悉,該項目是北京市西城區文委圍繞“文化興區”工作精心策劃的重點內容,在項目策劃階段就先后走訪了幾十位專家、學者和老藝術家,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準備。
絕跡多年的“全堂八角鼓”作為北京地區獨有的一種綜合性曲藝表演形式,是北京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啟動儀式現場,年屆九十的曲藝家劉寶光,曲藝研究家常祥霖、崔琦等詳細介紹了“全堂八角鼓”這一失傳的曲藝演出形式。崔琦介紹,過去舉辦堂會演出必然邀請“全堂八角鼓”。“八角鼓”既是曲藝表演中的一種樂器,也是一種綜合曲藝的表演形式!叭冒私枪摹眲t是包含了單弦岔曲、聯珠快書、古彩戲法等曲藝形式的綜合表演,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囊括多個曲種演出的曲藝晚會。
新中國成立后,“全堂八角鼓”的演出越來越少。劉寶光回憶,他在60多年前看過一場“全堂八角鼓”的演出,印象深刻。上世紀80年代,姜昆團結了一批老曲藝人短暫地恢復過這一形式的演出,但其后也未能繼續。如今,“全堂八角鼓”表演中的主要曲藝形式單弦岔曲、聯珠快書等都已入選國家級或市級非遺名錄,它的恢復,不僅是非遺傳承具體化、系統化的重要環節,也是非遺傳承生態的再造,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由于年代過于久遠,要想恢復“全堂八角鼓”并非易事,因為幾十年沒有演出過,無論是圖片、文字等都非常少。因此,各種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成為此次項目的重要工作之一。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將面對社會征集與“全堂八角鼓”相關的實物、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各種資料,選中者將會有相應獎勵。
值得一提的是,啟動儀式上,主辦方還精心組織了京津青年鼓曲類非遺項目的交流展演活動,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生劉禹和來自天津的金派梅花大鼓傳承人張博、佀童強分別演出了聯珠快書、梅花大鼓等非遺曲種,讓大家率先領略了“全堂八角鼓”項目的部分風貌。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