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貝拉”走俏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合唱大賽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音樂伴奏、海浪、海鷗的聲音皆出自人聲演繹,經典民謠有了煥然一新的展現方式。7月31日、8月1日,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合唱大賽競賽單元之一的“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決賽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舉行。
經過各區縣、系統選拔及復賽,22支團隊晉級總決賽,其中不僅有在校學生、上班族、社區的阿姨爺叔,還有來自寶島臺灣的年輕人。“本次決賽產生的12支團隊將與其他形式的合唱競賽單元,一道角逐今年的百支優秀市民合唱團。”上海市群藝館工作人員嚴莉燕說。
阿卡貝拉,意為無伴奏合唱,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當時的教會音樂只以人聲清唱,并不應用樂器,近現代又注入人聲對貝斯音樂、口技和打擊樂的模仿。“阿卡貝拉是一種邊玩邊唱的藝術,形式活潑、互動性強,任何時間地點,只要興之所至,音樂的火花即刻綻放。”大賽評委、阿卡貝拉樂團“歐開樂團”藝術總監賴家慶向記者描述了這種音樂形式的魅力。
“A Ca Dreamer”是上海第一支中老年阿卡貝拉團隊,剛成立一年的他們曾以一曲《夜來香》登上上海國際藝術節“南京路天天演”舞臺,還曾受到外省市的演出邀請。該團副團長黃解祥說:“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這種音樂形式演繹起來十分復雜,復雜到讓一些老年人甚至選擇了放棄。但當我們站上舞臺,唱出流行、唱出個性,就覺得自己瞬間變得年輕。”
來自臺灣的阿卡貝拉樂團“尋人啟事人聲樂團”成員錢沛筠向記者闡述了她的理解:“阿卡貝拉需要團員們彼此配合支撐,發揮自己聲音的特點優勢,又完全地融合服務于他人,才能演繹一次次完美的歌唱。”
當這種歌唱形式走進徐匯區位育實驗學校、組建“SITC”阿卡貝拉樂團時,也給這里的合唱團隊帶來了一些改變。負責老師王艷說:“在這種音樂形式下,一個孩子相當于一個聲部,他們學會了團隊合作,也開始體會到自己要承擔的重任。它的存在意義已超越這種音樂藝術形式本身。”
此次音樂大賽吸引市民隊伍之多讓主辦單位感到十分欣喜。據悉,自2013年始,上海市民文化節連續3年牽手阿卡貝拉全球盛會——Vocal Asia開展活動,去年Vocal Asia開始參加上海市面向社區的公共文化配送。上海阿卡貝拉中心如今已落戶有著濃厚音樂氛圍的徐匯區,今年徐匯區還將引入上海國際阿卡貝拉音樂節。而在阿卡貝拉中心的合作推廣下,其音樂魅力正向學校和社區迅速蔓延。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