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縣茂蘭鎮彝族土俚人的鼓吹響徹四方
在云南省云縣云縣茂蘭鎮哨街、后山、撥還河、安樂等村至今還有一支支由彝族土俚人組成的民間鼓吹隊,每個鼓吹隊的器樂一般由一只大銅,兩只長號,兩只嗩吶,一對镲組成,能吹奏出一曲曲歡樂、憂傷的曲調,有的讓人歡喜開心精神振奮,有的讓人感到憂愁傷感催淚聚下。鼓吹的吹奏在茂蘭彝族土俚人居住的地區,一來是代表吉祥慶賀的一種儀式;二來是代表驅神辟邪,趕走豺狼虎豹及妖魔鬼怪之意;三來是代表主人對來賓和親戚朋友的熱烈歡迎。鼓吹在彝族土俚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專人來進行演奏,演奏的人被稱之為“鼓吹匠”,每個鼓吹隊由三至四人組建而成,其吹奏方法為:大銅一聲響畢,兩只長號附合著吹響;幾分鐘后嗩吶雙雙響起,隨之镲有節奏地“镲镲镲”響起,并組成了不同內涵婉轉而動聽的曲調,令人如癡如醉。每逢過年、吉日節慶、嫁娶、辦喪,在茂蘭一帶,就會有響徹云霄,讓人大喜大悲的鼓吹,對不同的活動儀式吶喊助威、活躍氣氛、增色添彩。
相傳彝族土俚人的鼓吹始以明朝,起初是為了驅趕豺狼虎豹等野獸,避免害到人而使用,例如《過山調》,吹奏起來聲音空曠初廣,震天動地,使豺狼虎豹聽到聞風喪膽。后來,逐步豐富曲調,廣泛引用到婚喪嫁娶、節日喜慶等方面。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的進步,鼓吹曲調的內容不斷增添,在鼓吹里包含著許多彝族土俚人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他們用鼓吹這種方式積極傳承著自己本土的歷史、宗教、文化,并用鼓吹的這一形式多層面、多角度演說著彝族土俚人的信仰、追求、愿望及精神寄托。彝族土俚人鼓吹隊較為典型常用的曲調有:《交杯酒調》、《戲鳳調》、《密林調》、《蜜蜂過江調》、《小過街》、《隔娘調》、《迎親調》、《送親調》、《迎客調》、《過山調》、《傳喚調》、《陰歌調》、《解陰侯調》等幾個調子。《傳喚調》主要在有急事是吹奏,聲音穿過密林回蕩山谷,通知四山八寨的親戚朋友前來參加。彝族土俚人的鼓吹一響,或增喜氣或解憂愁或鼓斗志,或如泣如訴或氣勢磅礴,在滇西南民族器樂表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茂蘭地區,眾多的鼓吹對中,較為活躍的是哨街彝族土俚人鼓吹隊,他們能夠組織參加許多豐富的活動,如:縣上舉辦的瀾滄江啤酒狂歡節、火把節打歌會、每年的朝山會及附近村寨的婚喪嫁娶等活動等都少不了哨街彝族土俚人的鼓吹隊。因此,2013年,哨街彝族土俚人的鼓吹隊土俚人被臨滄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