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 ——羌族世代傳承的天籟之音
羌族“口弦”是羌民族在長期生產勞動、勞作歇氣時,羌族婦女邊歇邊搓麻繩中發明的一種民間樂器。用當地的7月竹制成,音色獨特,深受羌族婦女的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羌族原始生活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沖擊,目前能嫻熟制作、演奏這種樂器的人已屈指可數,老一輩中能扯口弦的人為數甚少。作為羌民族獨特的樂器——口弦正面臨失傳的命運。
口弦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戀愛的媒介,小伙子往往做一個好口弦送給女方,作為愛情的信物。如果姑娘喜歡上了哪家小伙就為他吹奏《羌家小伙好聰明》這首曲子。口弦音色優美、旋律曼妙,使人腦海浮現“小小竹片中間空,麻繩扯奏響叮咚,房前屋后碉樓上,花前月夕起春風”的場景。每當寨子舉行活動或者傳統節日都能聽到羌族老人的天籟之音。
口弦長10余厘米,形如笙管中之簧片,兩頭各鑿一小孔,以麻繩系之,后孔連接主管用以保護口弦。根據牽動力度大小和口腔形狀、氣息大小和唇舌位置的改變,構成音階和旋律。口弦音的改變全憑演奏者扯動麻線的力度和舌頭觸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氣流的強弱而定,演奏難度大,方法和技巧非常難掌握。
羌族老人大多雖已年近古稀,但為了把羌族獨有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下去,老人一直免費給喜愛口弦的人傳授口弦的演奏方法和技巧,羌族口弦技藝不能斷。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