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誰來推廣本國作曲家》一文,講述了一些歐美國家,諸如法國、挪威、芬蘭、美國和德國是如何推廣本國作曲家的。音樂出口局、著作權協會和音樂信息中心分別承擔了國家級別的推介功能,它們在國際重要場合開設展位或派駐代表,以統一出口的形象推廣本國作曲家和現代作品。除此之外,樂譜出版商和樂團也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全球發行的樂譜出版商諸如博浩、朔特和環球等都會定期向世界各大樂團、指揮家和歌劇院推介自己旗下簽約的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樂團每每在出國巡演時,也會把本國作曲家的作品收入其中。比如今年早些時候來華演出的美國洛杉磯愛樂樂團,便在杜達梅爾的指揮下把約翰·亞當斯的《城市之夜》內地首演帶到了上海。
樂譜出版商和樂團出訪下的作品推介,似乎構成了中國作曲家及其音樂走出去的主要途徑。中國的樂團出訪,無不會攜帶我國作曲家的作品,加上一位獨奏家一同出訪。這一先河最初由第一批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中國指揮家開創,包括李德倫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境外指揮邀約。1958年,李德倫成為第二位赴芬蘭指揮芬蘭的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的中國指揮,曲目中便有吳祖強《祖國交響音畫》。待到黃貽鈞1982年2月應邀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時,更是帶上了琵琶宗師劉德海,以一曲吳祖強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威震歐洲。進入21世紀后,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葉小綱、郭文景、趙季平、關峽、葉國輝、許舒亞、唐建平、王西麟、陳其鋼等的作品有一部分都隨著中國的樂團出訪海外,完成目的地的首演。上述幾位作曲家更是簽約有知名樂譜出版商,從而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廣泛渠道。
但是在更為國家級和集中化的推廣之路上,中國的機構似乎并沒有扮演著其他國家同類機構應有的積極角色。即使存在有類似功能的組織,也在境外推廣上缺乏溝通、渠道和主動出擊的策略。承擔著中國音樂家“娘家”作用的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不少地方音協根本沒有英文版網站。具有版權保護功能的中國音樂家著作權協會的英文版形同虛設,僅提供了領導人名錄和聯系方式,對旗下所囊括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一概沒有英文呈現。在國際常用的搜索引擎諸如谷歌等輸入中國作曲家的英文,得到反饋信息是維基百科的幾則頁面。在新時代,國際社會想要了解中國作曲家,得到的第一手資訊竟然是嚴重缺失和不靠譜的維基百科條目。這不啻是中國作曲家國際層面推廣的窘境。
誰來推廣中國作曲家?與其說這是問題,倒不如說是悲哀。古往今來,作曲家歷來居于音樂產業食物鏈的頂端。音樂史也可以大體等同為作曲家及其作品歷史。缺乏對源頭和頂端的國際推廣,很容易使得國家或地方級的對外音樂項目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可以確信的是,從一個西方普通音樂從業者的角度來看,中國尚缺少一個集體推介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平臺。這個平臺應該由某些具有職權和功能設置的機構承擔。但這些機構的不作為和不思進取,大大拖了作曲家及其創作走出去的后腿。退而求其次,在媒體和宣傳層面,幾乎所有的國內現代音樂節、作品比賽、作曲家會議和大型音樂獎項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都缺乏讓世界了解的英文渠道和文案。浩浩蕩蕩的《中國作曲家曲庫》在網上連一個英文名錄都找不到。這些都暴露了當代音樂出口的無能為力。
因此,建立一個代表中國作曲家的集體窗口,統一對外宣傳他們的作品的平臺,不管是網絡、博客、郵件列表還是全球發行的出版物,便成了文化走出去的當務之急。(音樂周報 唐若甫)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