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俞子正為沈音師生作了一場幽默、風趣、極具深度的報告——
6月10日上午,在沈陽音樂學院第二教學樓多功能廳,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劉輝向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俞子正頒發聘書,聘他為沈陽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同時俞子正也用幽默的語言,激情的表演,作了一場題為《歌唱的激情與理智關系》的學術報告。
最輕便的樂器就是嗓子
俞子正回憶說,自己第一次接觸音樂已經23歲了,那時他只是樂隊中的一個大提琴演奏者,“那個時候每次樂隊演出,除了鋼琴是對方準備,其他的樂器手都要自帶樂器,所有的樂器中大提琴是最重的。”由于不愿意每天搬動沉重的大提琴,俞子正竟然向老師提出,能不能學習其他輕便一些的樂器。“當時我的老師就說,學聲樂最輕便,啥也不用帶,嗓子帶來就行了。”俞子正幽默地模仿著老師的口吻。從那以后他便開始走上了聲樂的道路。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我雖然也不喜歡聲樂但是我適合學聲樂,所以我成功了。很多人覺得自己熱愛聲樂,但是卻不適合學習聲樂,又找不到正確的發聲方法只能漸行漸遠。”
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的關系
現場,俞子正通過表演《兩地曲》向臺下的師生們闡釋了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的關系,“很多同學覺得自己唱外國歌的時候特別好,但是一唱中國歌就不行了,這是因為外國歌你不懂語言,全憑對音樂的感知來表述,而唱中國歌的時候你懂歌詞,所以就會受到歌詞中文學語言的左右。”
一首歌中,音樂語言常常會和文學語言相混淆,因此每次俞子正給學生上課的時候都會要求學生先擦掉歌詞,完全根據音樂的旋律來體味一首歌的情感,“音樂語言是任何語言都不可替代的,所謂字正腔圓,其中的‘正’并不是歌詞中每個字都要咬得清楚,說的是一種音樂的品格,只有有了這種音樂品格,才能唱出一首歌真正的意義。”
唱歌是從自然到規范再到自如的過程
聲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俞子正始終認為,唱歌是一個從自然到規范再到自如的過程。“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自然和自如常常會被混淆,很多歌唱家在臺上唱歌,臺下外行觀眾會認為很自然,而專業的人會評價為自如。其實這就像是一條路自然在這條路開始的地方,然后經過一些必須完成的嚴格訓練,到達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才能達到自如。”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