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海迎來陣陣強風和淅淅瀝瀝的雨水,為這座城市增添幾分夏日里少有的涼意。一直持續到晚上的風雨并沒有阻擋人們走進上海大劇院的腳步,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男中音歌唱家張峰帶來“峰尚二十年”個人獨唱音樂會。這位被國際聲樂大師譽為“不可多得的戲劇男中音”,在這樣一個風雨夜晚,用醇厚溫暖的優美嗓音,為觀眾帶來了充滿暖意與張力的歌聲。
男中音長成記
從小學音樂教師到河南大學音樂系特招生,再到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優秀畢業生,張峰在經歷“三級跳”之后走上了歌唱之路。在上海音樂學院跟隨徐宜教授學習期間,徐教授發現他有著一副難得的“歌劇嗓子”,欣喜地將他引薦給周小燕先生。在兩位老師的精心栽培下,張峰慢慢走進了歌劇的大門,并唱完了所有能找到的Bass Baritone(男低中音)的詠嘆調。除了上課,他幾乎都“泡”在學校的音響資料室,拿著譜子聽各種版本的歌劇、交響曲,邊聽邊琢磨不同之處。畢業時他到音響資料室蓋章,老師看著他學生證上寫著“聲樂系”,眼睛瞪得溜圓:“同學,你到底是哪個系的?”原來,資料室的老師看他翻來覆去聽各種作品,一直以為他是指揮系或是作曲系的學生。
1995年張峰以專業成績第一名畢業,進入上海樂團(1998年合并為上海歌劇院)工作,并已開始嶄露頭角。1997年中國歌劇《原野》赴歐洲首演,他被選為常五爺的扮演者。1998年,他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國際聲樂大賽中一舉奪冠,這次奪冠也為他帶來了歐洲古典藝術基金會的資助,赴國外就讀聲樂大師班。由于他勤奮好學,聲線又好,大師們都非常喜歡他,每次結束前都給他介紹到別的大師班,往往是這個班都沒上完,下一個班又接上了。3年之內,他上了6個大師班,先后在世界著名女高音卡提婭·黎恰萊麗、世界第一女高音弗蕾妮、男中音大師米爾恩斯、男低中音大師保羅等指導下學習。
大師班的學習讓張峰開擴了藝術視野,學到了更多的曲目劇目,也讓他遇到了歌唱道路上的一個最重要的選擇。大師們認為他的聲音具備戲劇男中音的條件,建議他專注演唱男中音。請教了周小燕先生之后,張峰做出了改唱男中音的決定。原以為只是唱高一點那么簡單,沒想到自己走上一條艱難之路。之前憑借男低中音的演唱已經獲得過國際大獎的他,必須面對從零開始的反差。很快,他破釜沉舟,下決心“改不成就改行”,不再糾結。經過兩年的專心修練,2000年張峰以男中音聲部參加了第五屆布達佩斯國際聲樂比賽,榮獲了一等大獎,并獲得了不少歐洲歌劇院的演唱合同,開始了他男中音歌唱家的旅程。
大小舞臺皆有戲
5月11日晚的獨唱音樂會,是張峰對自己20年來游走國內外的總結。隨著年齡漸長,張峰說自己開始做“減法”,從之前“什么都想唱”逐漸過渡到“唱自己適合的,唱自己喜歡的”。幾年前就有人找他演唱威爾第、瓦格納戲劇性較強的角色,他都一一謝絕了,因為他覺得當時還不是時候,唱得太早,聲音的張力達不到,既毀嗓子也毀作品。直到三年前他開始嘗試接一些這方面的角色了,比如弄臣中的黎戈萊托,奧賽羅中的雅戈,還有將要唱的法爾斯塔夫,游吟詩人、假面舞會、歌女焦空達等,但也只是給自己安排了逐漸進入的步驟。“戲劇性的角色不僅是聲音掌控,更需要舞臺掌控。”張峰說。
與張峰有過多次合作的男高音歌唱家丁毅對其評價:“張峰是一位能在舞臺上演大戲的歌劇演員,只要一到臺上就很有光彩”。在他眼中,張峰一直執著于歌劇這個圈子,不會為了出名而出演一些帶有娛樂性質的節目,這也是大眾對其不是十分熟知的原因。樂評人李嚴歡對張峰最深的印象是:無論是歌劇、獨唱音樂會或是只有一兩首曲目的舞臺,他都用“認真”保持著一種平穩而高質量的狀態。李嚴歡感觸地說:“好嗓子老天給,好方法老師給,而好的音樂素養則靠自己培養,張峰的綜合素質很高,體現在他能夠把聲音狀態、舞臺修養、身體狀況隨時調整在一個好狀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已經有20多部歌劇“打底”的張峰,還依舊在歌劇舞臺上勤奮耕耘,但他笑談不會象以前那樣最多一年接8部歌劇。
讓歌劇離得再近些
2007年,意大利“那波里歌王”蘭佐·阿爾伯雷邀請張峰在意大利夏季音樂會上擔任音樂會嘉賓,并和他一同演唱《我的太陽》。在這場音樂會上,張峰還演唱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由于歌劇《圖蘭朵》的關系,意大利觀眾對《茉莉花》的旋律并不陌生,然而張峰發現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是來自中國的一首民歌,為此,之后的每次國外巡演音樂會上,他都會選擇中國作品作為曲目一部分,并在演唱前親自擔任講解導賞員。
上任上海歌劇院歌劇團團長之后,張峰以一系列的新作為上海歌劇界帶來了一團新氣象。以“劇”之華彩歌劇經典片段音樂會打頭的一系列音樂會,吸引很多對歌劇感興趣但了解不多的觀眾走進了劇院,李嚴歡對于當時觀眾滿滿的情景印象深刻,由于觀眾太多,他是從頭到尾站著聽完了整場音樂會。他說,張峰選用“折子戲”這種形式,設計巧妙,四臺歌劇的經典片段,四組主演的精彩演繹,既有歌劇的精髓,又不會帶給觀眾沉悶感。樂評人任海杰頗有體會地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上海的歌劇土壤與北京相比還是比較缺乏,歌劇環境不是那么熱鬧,而張峰不僅多年堅持自己走在歌劇的路上,還做了大量歌劇藝術普及工作,尤其這次“劇”之華彩的“折子戲”音樂會反響很大。
懷揣感恩之心
1999年,張峰在紐約參加亞洲杰出青年歌唱家音樂會,之后收到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經過思考后,他果斷放棄了這個機會,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而他的理由很簡單:歌唱家還是要“臺上見”,他發現很多亞洲學生學習階段,很多時間要花在打工或完成論文上,他更希望自己在舞臺上邊實踐邊學習研究。與張峰同期出國的人大都留在了國外,而他依然保持著“來來回回”的狀態,他說,劇院給了自己很多機會,周小燕先生那兒也是隨時約就能去上課,很多前輩、同事都很關心自己,自己的藝術之路走的也很踏實,劇院的幾任領導對自己也都佷關心。在講到和魏松院長一起排演國家大劇院版《奧賽羅》時,張峰說,這也是比較難忘的一段經歷。雅戈應該是難度最大的男中音角色之一了,國家大劇院對藝術水準的要求又非常高,即使對于張峰這樣的老演員也不容易。“在琢磨角色時,魏院會經常給些指導和建議,也一直在鼓勵我,最后的演出效果大家都很滿意,并在去年拍攝了電影版。”
張峰生活中是個“宅男”,最喜歡的事情是看書,尤其喜好古典文學。在黃浦江邊的家里望著窗外船來船往,手里有自己喜歡的書籍,對他來說是好不愜意的生活。舞臺給他施展的空間,書籍則給他很多感悟,他信奉“天道酬勤”,努力做好每一件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同時他也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能為了一時成功而走偏。他堅信,心誠,根兒正,永遠是最重要的。 (音樂周報 陳茴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