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分之一維吾爾族血統的李怡萍,五官分明的臉龐上有著一雙深邃的大眼睛,笑起來如天上彎彎的新月。這位長年旅居歐洲、有著“藝術歌劇女王”之稱的女中音歌唱家,回國這幾天,既牽掛著瑞士的兒子,又迫不及待想要探望遠在廣州的老母親。此時此刻,她更多是一位尋常的母親、女兒。“我的朋友說我是‘臺上女王,臺下普通人’,我其實很喜歡這種狀態。”她笑著說。
游走歐洲的“歌劇女王”
出生于新疆南部疏勒縣的李怡萍,南疆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生活滋養著她。跟隨新疆藝術學校齊宏恩老師學習幾年聲樂基礎之后,這個聰慧、舞蹈跳得極好的17歲小姑娘一舉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在去上海之前,李怡萍充滿的是對大上海的憧憬向往,卻沒有想到,這次離開新疆,她將開啟上海、北京、廣州的輾轉生涯,最終走出國門,游走于歐洲將近20年時間。
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的6年,李怡萍說自己非常幸運可以跟隨著名歌唱家高芝蘭教授學習。高老師的嚴格要求讓她至今印象深刻:“高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天天練,每次一聽到她的聲音,我感覺我的頭發都要豎起來了。”畢業后分配到廣州戰士歌舞團工作,當時廣州正是流行音樂火透半邊天的時候,高老師擔心光唱流行歌會“毀”掉李怡萍6年的學習成果,經常給她打電話,叮囑她別忘了天天練習。這種嚴苛要求為她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也養成她腳踏實地、堅持練習的習慣。“在國外,我依然保持著這個習慣,即使住在地下室,我也天天在練。當地有人說我是個‘傻子’。”1994年底,已經獲得第一屆金鐘獎金獎以及國內許多大型聲樂比賽大獎的李怡萍接下了瑞士蘇黎世國際歌劇中心的邀請,簽約成為一名歌劇演員。“當時以為就出去兩年,結果沒想到一下子就二十年了。”每逢朋友們都問瑞士是不是風光旖旎,她都非常茫然:“瑞士美?我也不知道啊,每天都在背譜,我也沒時間出去玩玩。”
一次,李怡萍應邀參加羅馬尼亞藝術節,她的鋼琴伴奏Giovani Bria建議她嘗試演唱羅馬尼亞當代作曲家Adrian Pop的幾首作品。“固守”經典作品的李怡萍向來對現當代作品有一種莫名的抵觸感,一開始并不愿意。在Giovani Bria的一再勸說下,終于答應先帶作品回去聽一聽。在家一聽,這幾首帶有“吉普賽風”的曲子深深吸引著她,忍不住接下邀約。在賣票的時候,由于很多人對于“李怡萍”的名字是陌生的,一開始只賣出了三張票,Giovani Bria安慰她說:“就當是一場彩排吧。”李怡萍反過來安慰他說:“沒事兒,即使只有三個人,也是世界上真正喜歡我的三個人!”演出前在音樂學院舉行彩排,大多數人第一次聽到了李怡萍的“亮嗓”,隨即引起了轟動,正式演出時觀眾蜂擁而至。羅馬尼亞權威音樂報評論說:“她生活中是那么平易近人,舞臺上卻光彩照人,她真不愧為藝術歌劇女王!”一同參加藝術節的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在聽完音樂會后感嘆說:“她不僅是在唱,氣息聲音就像是小提琴拉出來的。”
藝術美來自真生活
對于女中音歌唱家來說,歌劇《卡門》是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李怡萍卻感覺自己很長時間內抓不住要領,在歐洲她也看了好多版本的演出,總覺得在卡門“引誘唐豪塞”的部分,演員們的歌唱與表演中“挑逗”太多了,尤其是看了幾場美國演員在歐洲的演出,過火的表演總讓她感覺不是很舒服。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有人稱贊她如同“卡門”,她會覺得這不是對自己的贊美,而是一種侮辱。不少人勸她那只是一個角色,用心演好就行,不用過于糾結。而如何恰如其分、美好地表現出一個自然純粹的“卡門”,在很長時間里成為了困擾李怡萍的一個“心結”。后來在羅馬尼亞演出的幾年時間里,她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吉普賽人。一次在等車的過程中,一位趕牲畜的吉普賽女郎引起了她的注意:女郎身著白色上衣,一頭蓬松的卷發,寬大的長裙飄揚在飛揚的塵土中,夕陽照耀下她臉上露出淡然而自信的微笑,渾身上下充滿著一種自然野性的美。這時候李怡萍靈光一閃:“性感美麗不是非得要挑逗,‘卡門’就應該是這樣的!并不一定得拿支花在脖子間搔首弄姿才是性感妖嬈。”這種來自生活的真實美打動了李怡萍,也為她在舞臺上塑造一個不一樣的“卡門”提供了藝術藍本。
每次回國演出,李怡萍都對節目單上無論是誰都印上“歌唱家”稱謂的做法感到不解,旅居歐洲多年的她有些疑惑地問筆者:“現在‘歌唱家’是個通用的稱呼嗎?怎么幾乎所有歌唱演員都在用,無論青年或中年,全都是‘歌唱家’?”這么多年,她一直堅守著歐美歌劇界對于“歌唱家”的詮釋與定義——“歌唱家”是素不相識的音樂評論家在聽完歌者演唱之后,覺得其演唱符合這個水平,才慎重給予的評價與稱號,而不是一個可以自己隨意使用的稱呼。
堅持,路一直在
2009年冬天,在一次演出結束回酒店的路上,因為冰雪路滑,李怡萍摔了一跤,脖頸根部摔傷,胳膊肘摔裂。10個月后又意外摔傷了腳踝,連穿一雙薄薄的絲襪都疼痛鉆心。兩次意外導致她飽受傷病困擾,前后連續三年時間。她一度陷入絕望之中,脖子動彈不了就無法上臺演唱,胳膊肘活動不開就彈不了鋼琴,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到了改行的關口。一位平時非常喜歡聽她唱歌的鄰居問她為什么最近不去唱歌劇,李怡萍說出了自己的苦惱。這位鄰居推薦她跟著自己學習瑜伽,每天練習氣息。堅持3個月之后,奇跡發生了,李怡萍重新可以穿上高跟鞋,胳膊肘也能伸展開來,聲音也因為氣息的練習得以更好的恢復。得以重返舞臺的李怡萍在這次意外之后有了新的收獲:她把名利和人生看得更淡了,更加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就會擁有自己的位置。在奔忙之外,她給自己留出更多時間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在瑞士的山間,在德國的林中,聆聽鳥兒的叫聲,聆聽風的聲音。廣闊天地讓她更覺得人只是偌大宇宙間一顆渺小的砂礫,每個人堅持踏實做好自己,就會找到自己的路,自己的定位。
生活中的李怡萍是一個情感充沛、非常單純的人,誰讓她幫忙,她是想都不想就往前沖。她感慨地說:“或許我的熱心腸,就來自新疆這片土地的遺傳。”一次回新疆探親,沒有買成她最愛吃的烤馕,從新疆飛到廣州白云機場時,她遇到幾位維吾爾族老鄉,她興奮地和他們拉家常,最后他們得知她常年在國外吃不到日思夜想的烤馕,竟然從隨身帶著的五個烤馕里送了她四個,捧著老鄉給自己的禮物,她不由得大哭起來。不僅熱情單純,對待看不慣的人和事,李怡萍也不會藏著掖著,總是選擇直接說出來,兒子常說媽媽的腦子“缺根弦兒”,她笑著說:“上帝就給我們那么點兒時間,我不愿意把時間花在繞圈兒上。” 音樂周報 陳茴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