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創作3千多首音樂作品,這是一個奇跡。昨天下午,卞留念在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召開了即將于20日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的“留念南京—南京文化名人卞留念30年音樂成果公益展”媒體見面會。現場他帶來了電子鋼琴、電吉他等自己收藏的世界頂級樂器,他一邊演奏,一邊介紹從藝30年經歷時稱,“30年來,我每天在音樂的花海里,忙忙碌碌,就如同一只小蜜蜂。”
5·20是“我愛家鄉的意思”
去年4月18日,卞留念在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他的個人音樂會,這位“南京的兒子”,懷著對故鄉的深情,把從藝30年來的音樂成績打包成一份超級“大禮包”獻給南京,眾多重量級明星唱響了這場音樂盛會。一年之后,卞留念再次回到故鄉,他這次帶來的是一個更大的“禮包”,“5·20是一個多么好的日子,是‘我愛您’的意思,是我愛家鄉的意思。南京是我的故鄉,我帶著這份情感,這份勇氣,把30年來創作的3千多件作品,向家鄉父老匯報。”
作為“南京文化名人”,卞留念的音樂創作成果為南京、為江蘇省、為我國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他創作的《今兒高興》、《愚公移山》、《歡樂中國年》、《心情不錯》、《讓我們舞起來》、《愛的火焰》等一批歌曲,被廣為傳唱。為回饋家鄉、回饋社會,作為中國文藝志愿者,卞留念將在 5 月 20 日至 27 日期間,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留念南京—卞留念30年音樂成果公益展”活動,將所有音樂作品原件捐獻給家鄉,以回報家鄉人民的厚愛,同時舉辦音樂創作學術研討和中國民樂電聲化科技專業研究等學術交流活動。
談起這次展覽的設想,卞留念感慨說,“藝術家,不是什么大腕兒,不是什么明星,藝術來源于生活,也必須要走進大眾,要接地氣。這個覺悟,這個使命,必須要有。我當選了南京文化名人,就是文化使者,就要積極響應‘到人民中去’文藝惠民服務大行動,就有義務傳播好文化。”
在1個多小時的媒體見面會上,卞留念即興演奏了電子鋼琴、電吉他等多種樂器。姜孝萌、張丹丹演唱了青奧會主題歌《中國名片》。
三千音樂手稿打造空中旋律
此次“回家”辦展,觀眾將看到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形象。展覽中卞留念將以震撼人心的手法,展示他30年來的音樂成果。卞留念向記者介紹,展覽將分為六大篇章,立體化的進行呈現。觀眾將踩著地上的樂譜地毯進入展覽大廳,頭頂上是3千份音樂手稿組成的空中旋律,墻面上展現的是大事記,一幅幅珍貴照片,介紹卞留念用音樂參與各個時期的重大活動,有奧運會、青奧會、大學生運動會、東亞運動會等。令人稱奇的是,卞留念帶來的音樂手稿全都是用毛筆寫的,“我用毛筆寫字,堅持了幾十年,毛筆讓我有一種民族自豪感,讓我有創作的靈感。”除了卞留念的毛筆字手稿,觀眾還能欣賞到著名書法家管峻書寫的余秋雨為此次展覽撰寫的文章。
卞留念用南京話告訴記者,他為此次展覽準備了兩年時間,“我每天忙得汗津津的,不容易哦。”為了收集這3千首音樂作品資料,卞留念到處奔波,“真是大海撈針,有的早年的音樂海報是從私人收藏者手中借來的。”而如何展示3千份音樂手稿,也讓卞留念煞費苦心,“3千份手稿全部用一根根釣魚線吊起,幾千根線,忙了三天,蔚為壯觀。”除了音樂手稿,卞留念還將展出個人收藏的各種頂級樂器,他選了具有代表性、有特色、比較少見的樂曲帶來給家鄉觀眾欣賞。有梅蘭芳、馬連良演出用過的京胡,還有一件為新疆少數民族樂器薩塔爾,“這是一件古董,我得到時有些損壞,后來我把它修理好了,音域寬廣,音色清脆,真是美妙無比。”
“小紅花”練就了吹拉彈唱
在展廳中,卞留念特地搬來青奧會上的金色三角鋼琴,在他的激情演奏中,觀眾將看到一位從南京小紅花藝術團走出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家的成長歷程。
卞留念出生于南京,7歲進入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練就了吹、拉、彈、唱、舞的多方面音樂才能。“1968年,我在瑯琊路小學上學,也不知道怎么會看上我,只是記得老師讓備選的孩子都伸出小手,看我小指長度比較接近無名指,就要了我,后來才知道,我的手適合彈撥樂器。”回想當年,卞留念感到那是一段無比快樂的時光,“每當重要的國際貴賓到訪南京,我們小紅花就開始忙得不停。我的音樂基礎就是那時候打下的。”
長大后,卞留念考進了南京藝術學院二胡專業。雖然他已經過了青春的年紀,但這朵老紅花還在綻放,去年青奧會他拉著二胡沖向夜空,在家鄉人面前,向世界展現了他的“炫技二胡”的獨特魅力。30多年來,盡管卞留念也玩電子音樂、西洋樂器,打造屬于自己的音樂航母,但是二胡始終是卞留念的拿手好戲和放不下的情結。
如今,卞留念隔三差五地都要回南京,“我十分懷念小時候那種南京味道,那種南京特有的城市規矩,我時常在音樂、創作中尋找那種讓我揮之不去的,透進南京人骨子里的南京味道。”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