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8日。中國音樂學院原創音樂劇《或許明天屬于我》在北京解放軍歌劇院演出,由閆拓時、趙怡軒、季洪全編劇,禹永一、趙銘、李鳳仙、禹權作曲,陳蔚導演,指揮金野,音樂學院管弦樂隊伴奏。
《或許明天屬于我》戲劇不復雜,劇詞簡單明了,充滿校園氣息、時代氣息。歌詞長短句相間,有對稱平衡、有變化,朗朗上口,為旋律的寫作打下良好的戲劇文學基礎。臺上劇詞要么念,要么說,要么就正正經經唱歌。那些不好唱、不好說的劇詞內容就用Rap,時尚也符合青年人氣質。
音樂劇的音樂時尚,流行音樂為主,抒情歌曲、爵士歌曲、rap念唱,形式靈活,與戲劇緊密配合,有歌有舞、有唱有說,音樂流暢、連接緊密。管弦樂隊與流行樂器融合較好,避免了單純用流行樂隊伴奏的單調,也避免了單純用管弦樂隊而脫離時尚的大眾風格。音樂抒情性戲劇性兼備,大樂隊現場伴奏提升了音樂的表現能力。
演員舞臺表演本色,毫不做作。四位主要演員李雄、朱子墨、王思涵、劉大寶有形象、有嗓音、有角色,入情也入戲。獨唱、重唱都能吸引觀眾。尤其是李雄與朱子墨的幾段抒情詠嘆,歌聲動情動人,絲毫沒有學生演戲、唱戲的緊張與生澀。
這臺音樂劇是劇詞優秀,文本二流,戲劇的修改在于戲劇主題的提煉,人性關懷的深入。李雄、朱子墨休學搶拍鳥巢建設行為的必然性與意義劇本交代不夠清楚,帶來觀眾對主要角色行為生活真實性的懷疑。故事本來有真人真事的依據,但劇中角色各方矛盾的產生與解決簡單化了,差了點說服力。由此一來,音樂戲劇情節動人的感染力打了折扣,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矛盾未能很好解決。
《或許明天屬于我》音樂基礎不錯,但仍需提高,修改在于主要角色的音樂形象更為生動鮮明,個性化的旋律更為突出。或者說戲劇音樂的主題、角色音樂的主題更為突出。由此牽涉到音樂主題的提煉與貫穿,主要唱段的充分展開。結合劇本修改,反復加工,寫好與唱好幾首重點歌曲仍有必要。此外,現場音響過大,唱聲之間,流行樂隊與管弦樂器之間缺乏良好平衡。教師男中音開口,音量過大,管弦樂隊富于表情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音樂劇《或許明天屬于我》主創人員用了“或許”二字放在“明天屬于我”前面,顯得猶猶豫豫。或許是主創人員避嫌,不愿意充當導師去說教,謙虛一點而已,其實大可不必。戲劇結尾圓滿,不需要“或許”,明天或明或暗,都屬于今天的青年人。音樂周報 傅顯舟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