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逝世4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人們總會將這位20世紀偉大的音樂家與反法西斯聯系在一起,不僅因為他頭戴消防安全帽的經典照片登上《時代周刊》封面,成為蘇聯人民反抗希特勒軍隊的精神象征,更因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的音樂鼓舞了全人類抵御侵略的決心和終將勝利的信念。5月9日,在戰勝德國法西斯紀念日舉辦一場《肖斯塔科維奇交響作品音樂會》,也有了很特別的意義。
由指揮家張國勇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所呈現的這場音樂會,選曲顯然做了精心安排,三首曲目創作年代不同,風格各異,多方位地展現了作曲家的創作才華。
《節日序曲》的熱鬧恰如其分地調動起了觀眾的熱情。這首作品的演奏頗有難度,尤其是在急速行進中后半拍的伴奏音型往往是很多樂團的弱項。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的表現相當沉穩,顯示出訓練之有素。一曲作罷,《c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如一股清新之風動人心弦。作曲家本人曾不止一次提及這部作品在當年“填補了蘇維埃器樂協奏曲音樂創作的空白”,可見其意義深遠。作品特別之處是加入了小號獨奏,并安排了許多小號與鋼琴互動的段落,妙趣橫生,極具光彩。朝氣蓬勃的第四樂章快板,小號的演奏滑稽而生動,指揮家張國勇通過突然的強弱對比,將樂章中的幽默展現得淋漓盡致。擔任當晚鋼琴獨奏的是從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歸國的青年鋼琴演奏家賈然。第一次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的《c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賈然顯示出了很高的技術水準和良好的音樂感覺,演奏自然,臺風優雅。然而,在一些細節上難免存在疏漏,比如第二樂章末尾處有幾組三連音演奏成附點節奏,與樂隊在節奏配合上也有幾處不甚完美。
下半場的《C大調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是整場音樂會的重頭戲。明確的創作主題,龐大的樂隊編制,技法純熟的對位復調寫作,不同樂器組合所營造的或壓抑或激昂的復雜情感表達,這一作品的結構猶如精密排列的基因組合,容不得半點錯位和缺失。指揮家張國勇對肖氏交響曲的結構把握有其獨到且權威的見解。70多分鐘的演奏在指揮家張國勇的棒下全然不覺冗長。第二樂章“回憶”中,弦樂聲部那連綿不絕而充滿律動的演奏整齊而富有生氣,雙簧管徐緩如歌的漂亮音色帶著淡淡的憂郁情調,非常迷人。第三樂章運用柱式和弦,如教堂管風琴音響般的悲壯挽歌,隨后由第一小提琴齊奏出的宣敘調式主旋律很有感染力。樂團的演奏既不顯得機械,又不散漫凌亂,旋律的音樂性在整齊劃一的呼吸和運弓中凸顯出來,默契感十足。第四樂章的引子和尾聲也處理得很有層次。結尾處主旋律伴隨著木管奏出的固定低音,慢慢地醞釀和積蓄力量,最終沖破束縛,完全釋放,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更顯戲劇張力,這是對勝利的莊嚴宣告。一個多小時下來,演奏員們的體能消耗應該不亞于剛結束10公里長跑。后兩樂章因為體能下降,樂隊有幾處演奏稍欠整齊統一。全曲極為吃重的銅管聲部顯得后勁不足,在第四樂章中缺少音色的透亮恢弘,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恐怕沒有另外一種東西能像音樂一樣給人以如此強大的力量,或使人潸然淚下,或使人群情激昂;可以讓人滿心歡喜,也可以讓人感傷斷腸。音樂,能在戰時號召來散落前線的演奏員們,給被德軍圍困數月的列寧格勒帶來勝利的信念;音樂,能給曾經委內瑞拉街頭的不良少年帶來截然不同的人生;音樂,也能使那些被物欲暫時沖昏頭腦的人們找回更多的精神支點。音樂的力量,只有沉浸其中的人最能體會。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