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音樂學院教學樓903教室,二胡專業研究生陸軼文拉完一曲《病中吟》,廣播制作人保羅·皮亞特保羅就舉著話筒采訪了:
“你為什么喜歡拉二胡?”
“作為年輕演奏者,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皮亞特保羅已在上海工作了10天,他要為美國芝加哥WFMT廣播網制作8期第32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節目,每期時長2小時,計劃在歐美約300家電臺播出。“上海之春”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向世界傳遞聲音。
中國音樂是此次錄制重點
“蘇格蘭、以色列、澳大利亞、南美……我們在世界許多地方收集音樂素材,這次來到‘上海之春’,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如何融合,這個主題非常吸引人。”美國芝加哥廣播網總裁史蒂夫·羅賓遜昨天接受采訪時,這樣解釋選擇上海的原因,“昨天我看了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歌劇團音樂會,水準相當高。”
昨天,保羅·皮亞特保羅遍訪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琵琶、二胡專業師生。出人意料,保羅·皮亞特保羅對二胡并不陌生,他請陸軼文演示二胡換弦過程,“在北美,有很多街頭藝人演奏二胡,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聲音。而我們對古箏、琵琶的認知度沒有那么高。”
中國音樂是保羅·皮亞特保羅錄制的重點,“我觀看了圣彼得堡交響樂團音樂會,他們演奏中國作曲家許舒亞的《冬雪》。許舒亞告訴我,創作《冬雪》的靈感源于冬天的河流,河面結冰了,冰面下依然有流水。我沒去過中國北方,但《冬雪》仿佛引領我到那里。”另一場讓他難忘的演出來自江蘇省民族樂團,樂團以“長江三角洲新人新作展演I”形式參與“上海之春”,“既有傳統中國樂器、傳統演奏,也有現代樂器、現代演奏。”保羅·皮亞特保羅說,北美觀眾對中國音樂認知,大多來自電影 《臥虎藏龍》,“《臥虎藏龍》原聲CD銷量驚人,不僅在公共場合能聽到,還有些樂隊會演奏。”
兒童觀眾數量讓人震撼
穿梭于“上海之春”,兒童觀眾數量之大給保羅·皮亞特保羅留下深刻印象,“4日、5日我在賀綠汀音樂廳錄制澳大利亞 ‘時光流逝’室內樂團音樂會,他們演奏西方現代作品。這些音樂都相當抽象晦澀,我驚訝地看到有很多青少年出現。在北美,除了專門的兒童音樂會,古典樂演奏場合很少看到孩子,更別提現代作品音樂會了。”中國青少年對音樂的熱情以及家長的支持,讓他心生感慨,“我們都知道虎媽,她太有名了。所以看到中國家長嚴格敦促孩子學音樂,并不太驚訝,這也是我上海之行想要了解的題目之一。不過,實地感受中國孩子和家長的熱情,還是有些震撼。”經過10天觀察,保羅·皮亞特保羅謹慎得出結論,“中國有如此多的孩子學音樂,原因非常復雜。總的來說,經濟發展促使人們對文化需求越來越強烈。”
保羅·皮亞特保羅表示,將收集所有“上海之春”聲音。在他看來,上海的美妙聲音不止于音樂廳、劇場。他特地早起,錄制復興公園的早晨,“有跳舞的樂聲,還有吹薩克斯、吹笛子的,大家純粹因為喜歡音樂而親近音樂。”保羅·皮亞特保羅還學會“空竹”發音,他說:“抖‘空竹’很有趣,這也是中國才有的聲音。”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