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周報》5月6日A2版登載的王群衛的文章《為什么要編輯普及性教材》,反駁了我此前為與其討論有關考級教材問題而發表的《“統編教材”不是杜絕考級弊端的靈丹妙藥》。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李圣傳在《光明日報》的文章、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會副會長吳斌的談話。王先生寫道:“關于孫老師文中所討論的統編教材問題,我想用個性與共性,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來概括,包括在其中的問題有:學科自身的獨特性與學科共同的價值觀,教師自身的個體經驗與學科的總體目標追求,學生個體之間差異性與學生共體的一致性,基礎教材的普適性與精英教材的個性化,主觀出發的美好性與與客觀落實的混亂性以及普及教育的宏大整體性與從教個體的具體能動性等。”
坦率地說,看罷此文實有如墜云霧中之感,初看還以為王先生是在談哲學問題,“學科屬性”、“價值追求”、“法制教育”、“海洋意識”,還有這官員、那要人、主觀、客觀、一致性、普適性、美好性、混亂性……唯獨看不出可操作性,也未見王先生對自己提出的“統編教材”或“普及性教材”稍稍具體一點的設想。如此務虛雖然可提高認識,但總覺得離題遠了些。
王先生在文章中又提出:“目前市場上各位專家根據自己經驗編寫的基礎教材,雖然琳瑯滿目,但都是一己之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共性的因素,其大面積推廣的意義有多大?在哪里?”誠然,我在上次的文章中,當談到我國音樂界改革開放后教材建設情況時,曾這樣寫道:“如今走進音樂書店或圖書館,便不難發現,無論是專業、業余、老人、兒童,學琴所需的教材,俯拾即是、琳瑯滿目”,而且我特為提示“這其中也包括考級教材”,并緊接著強調了那些教材“有良莠不齊之嫌”,哪來“大面積推廣”之意?至于那琳瑯滿目的教材,是否“都是一己之見”以及如何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那些教材類書籍,并非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況且若細談起來話題就扯遠了。
如今的器樂考級,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認識沒有分歧。分歧在于:王先生認為考級中出現的“只要一年到頭把那三四首曲子死啃下來了,就意味著你學習的成績合格了”的根子,是“考級教材的誤導性指揮棒還在大大地揮舞著”,并進而指出“我們器樂學習的統編教材,卻是在大大地空白著”,所以質問:“這樣尷尬的局面還要持續多久?”而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考級教材,而是“部分器樂教學人員及考級承辦單位行為不端、一切向錢看、不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導致的后果”。
據筆者所知,中國音協系統的樂器考級并非如王先生所說隨便“那三四首曲子”就行,而是有嚴格的規定:初級的考試,因曲目較短,所以要考四五首,甚至更多;五級以上的考試,都必須考四首曲子,其中獨奏曲、練習曲各兩首,在四首曲子中,又分指定曲目和自選曲目。所謂“指定曲目”,就是考生必須演奏的曲目,這在考級曲集中都有明確標記。中國音協還明確規定:“五級以上(含五級)考生加試視奏。視奏題由考官從考級作品集中低于考生應試級別的練習曲或樂曲中隨機抽選。”試想:如果各地的教學與考級都能嚴格執行這些規定,還會出現那種一年到頭死啃三、四首曲子的現象嗎?即便出了那樣的問題,能歸罪于考級教材的誤導嗎?可是王先生在這次的文章中,仍然強調:“考級教材當然沒有主觀上讓人鉆空子、押題、猜題的導向,但客觀上卻形成了這樣的事實”,王先生如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堅稱考級教材與出現的問題有因果關系,卻說不出二者有任何必然的聯系,如此斷案怎能令人信服?
據筆者了解,如今的考級曲集并非是少數人閉門造車的產物,更不是某個專家僅憑“一己之見”編成的。而是由音樂界權威性的機構(如中國音樂家協會)統籌,組織專門班子,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集中全國眾多有關教學人員的智慧,歷經多年努力才取得的成果。
從中國音協考級委員會編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五套18冊《全國二胡演奏考集作品集》中可以看出,在每一冊的《前言》中,都列出了少則十人,多則近二十人的曲目審定人員。這些人員,既有畢生從事二胡教學的專家、教授,又有國家級藝術院團的著名演奏家,還有具有豐富普及性教學經驗的少年宮老師。從這種人員組合上便可清楚地看出,他們不僅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也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相信他們對王先生所強調的個性與共性、主觀與客觀、個體經驗與學科的總體目標追求、基礎教材的普適性與精英教材的個性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并不比我們差。如今的考級教材,雖然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可改進之處,但已經是群體智慧的結晶,是名副其實的統編教材,是極具系統性、實用性、權威性的器樂教材。面對此情此景,實在不明白王先生為什么說如今“器樂學習的統編教材,卻是在大大地空白著”。
王先生在這次的文章中,強調了他所提出的“統編教材”是指“普及性教材”,按照上下文及語境分析,可以感覺到在王先生看來,如今正發揮“誤導性指揮棒”作用的考級教材,并不屬于普及性教材,而只適用于精英教育。關于這個問題其實無需多言,只要稍稍翻一下考級曲集便可一目了然。如今無論哪個系統的考級曲集(琴行自編的考級教材筆者沒見過,恕不討論),都是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編訂的,第一級的曲目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從不同類型、不同節奏的音階開始,還有孩子們喜歡的《小星星》、《祝你生日快樂》、《丟手絹》、《哆來咪》、《鈴兒響叮當》、《我愛北京天安門》之類既能滿足技術練習需要,又有趣味性的小曲子。如果這還不算普及性教材,那“統編教材”或“普及性教材”到底是何等模樣?
至于“主觀出發的美好性與客觀落實的混亂性”,筆者以為,如今的器樂考級,“混亂性”是有的,但要解決問題,首先應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正如醫院里的大夫為病人看病,如果未找準病源,或自以為是地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便把病人拖上了手術臺,豈不是草菅人命? 音樂周報 孫元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