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首屆陶笛重奏音樂節暨中國首屆陶笛重奏藝術研討會在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悠然開幕。無獨有偶,11日,浙江省嘉興市,由南湖區文化產業協會和嘉興風雅樂器制造有限公司(風雅陶笛文化休博園)共同舉辦的第七屆風雅國際陶笛藝術節在浙江省嘉興市凌公塘音樂廳開幕。溫和的4月春風中,彌漫著陶笛的樂聲。
陶笛雙城記
在江蘇召開的中國首屆陶笛重奏音樂節有來自韓國JOY陶笛七重奏樂團、蘇州THE SEVEN陶笛七重奏樂團、中國土知音陶笛七重奏樂團、洛陽RAINBOW陶笛七重奏樂團、江蘇鳳城男孩陶笛七重奏樂團、南京紅色心靈陶笛樂團等6支國內外的陶笛演奏樂團以及國內外陶笛專家、學者、音樂教授和豐縣5000余名師生參加。此次音樂節旨在探索民族樂器陶笛的普及和陶笛重奏、合奏教學與演奏技術提高的有效途徑,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特色建設。開幕演出以外,還舉辦韓國陶笛演奏家、教育家李種根先生陶笛重奏訓練講座,陶笛考級教材修訂研討會等。
在浙江召開的第七屆風雅國際陶笛藝術節上,來自遼寧、山東、江蘇、廣東、香港、臺灣以及韓國、日本等400余名陶笛表演家和愛好者們齊聚一堂,帶來了一場陶笛文化盛宴。該藝術節包括陶笛比賽及吹奏表演、陶笛文化交流和音樂會、陶笛教學、陶笛講座等環節。“希望通過陶笛的演繹和陶笛文化的交流,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陶笛藝術委員會會長賴達富表示。4月的陶笛雙城記,無疑是國內陶笛事業發展迅猛的最好證明。
陶笛是不是中國樂器
陶笛重奏音樂節中,把陶笛劃歸我國民族樂器,那么陶笛到底是不是中國樂器?關于這一問題,賴達富翻閱了大量中外文獻,搜集權威論證。他認為,“陶笛當然是中國樂器。”陶笛的鼻祖是中國古塤、泥哨。陶笛與古塤的區別,在于古塤沒有哨口,也就是出音口,陶笛有出音口。春秋時期出現的嗚嘟,有哨口、有指孔,跟陶笛的結構一模一樣。
很多人認為陶笛是源自意大利。“意大利奧卡利那笛(意大利式陶笛)只有一百年的歷史,”賴達富查閱意大利人撰寫的《陶笛的故事》發現,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家陶笛工廠的多納提,最初是在街上買了從中國傳過去的泥哨,當時的泥哨只有兩、三個音,他對泥哨進行改進,又挖了幾個孔,能吹出完整的八度音階。因此,他認為,意大利奧卡利那笛源于中國泥哨,只是在造型上進行了改良。
“現在學習陶笛的人越來越多。”賴達富認為,之所以陶笛火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做各種工作推進陶笛事業的發展;其次,陶笛聲音好聽,又有很多其他樂器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方便攜帶、學習門檻不高等;第三,“如今學習陶笛又有了奔頭”,陶笛已經被納入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的項目里。此外,陶笛不容易損壞,不像葫蘆絲,用三五年就需要更換,賴達富笑道,“陶笛只要不摔用個三五百年沒問題。”
障礙不容忽視
購買陶笛時,外觀還是其次,人們第一要試的是音準。調音是制作陶笛的核心技術,而國內廠家很少能解決這門核心技術。國內市場中百分之二三十的產品是從臺灣過來的,這也將是制約陶笛今后發展的一大障礙。賴達富說,臺灣制作的陶笛質量相對好些,不過也有音準問題。“目前,國內做陶笛的廠家很少,做得好的就更少了。好的產品總是供不應求。”賴達富介紹到,大陸制作陶笛的企業十來家,而且規模都不大,以小作坊居多,只有一、兩家有廠房。
分析阻礙陶笛企業發展的障礙,賴達富認為,首先,投資大環境不樂觀。投資陶笛雖然門檻并不高,但是一家樂器企業從默默無聞到打出招牌、掙到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多大的效益。最初的一兩年里,企業負擔很大。
其次,“陶笛制作核心技術人才奇缺。”賴達富說,制作陶笛需要受過音樂訓練、耳朵好又會吹的人才。造成人才稀缺的原因,賴達富認為,主要是沒有專門的機構培養核心技術人才。高校不設相關專業,只能把人才培養推給企業。企業培養人才有很多局限,比如為了防止人才流失,企業培養出的人才不允許流動,又或者培養的過程中“留一手”,只傳授部分技能等等。(音樂周報 盧旸)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