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師講的是專業內容,我聽得不是太懂,但重返課堂的感覺,真是太好了!”作為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最大的亮點之一,主要承辦方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開放周,吸引了無數市民,昨天下午,鄒彥教授在普通教室的一堂《鋼琴表演藝術理論與教學研究》課,讓已經闊別教室幾十年的市民梁先生,有了“重返20歲”的興奮。而大力支持開放的鄒教授則告訴青年報記者,把上音的學術傳統,沖破圍墻傳遞給市民,也應該是大學的使命之一。
重返課堂各方都新鮮
鄒教授的課,是一堂專業理論課,屬于選修課。雖然給了市民20個預約名額,但校方并未將課程放到報告廳,而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課堂感,放在教學樓中的602教室。記者趕到時,預約的市民基本都已到達,整個教室有四五十人,既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青春年少的學子。一些工作已久或者退休的市民,對課桌椅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和上音的學生們并沒有刻意劃分出區域,而是混在一起,場面上有一種奇妙的和諧感。
課從下午3點半持續到5點,是標準的學校大課。鄒教授告訴記者,學校一個月前跟自己商量時,自己也覺得這種方式很好:“這個課就是這學期給研究生開的,內容方面考慮到市民要來,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加了上一節課的回顧,怕他們不知道聽什么。本來我還想把教材內容翻譯一下,但后來想想,應該多培養他們看外文書籍的能力。”
鄒教授說,課程有點專業,但在比較鋼琴的幾種彈奏風格時,市民們應該會比較有興趣,“我看好幾個人在頻頻點頭,應該是能聽懂的。”
當然,也有聽不太懂的,像已經退休的梁先生。他告訴記者,他原本是公務員,就愛好鋼琴,“但就只是聽和欣賞,從來沒上過鋼琴課,今天的這些理論,也聽不太懂”,然而,90分鐘的課程他全神貫注地上了下來,“當初報名的時候,一是考慮多了解點鋼琴知識,二是想感受一下音樂氛圍,現在跟年輕學子一起上完課后,感覺非常激動,非常新鮮,自己也像是變年輕了!”
再度開放會考慮多交流
梁先生的感受,鄒教授很能體會,他說自己當年念完大學,工作3年再回到學校讀書時,“感受跟一直上學的那種,完全不同”。而這種體驗,他認為非常重要,所以,他也爽快地答應了學校的課程開放要求。
課程開放的另一主體——上音學生,對此形式也并不排斥。記者隨機問了幾位同學,他們都表示沒受到干擾,一位同學還告訴記者,他看到一位市民原本手機調至震動,后來又特意改成了靜音,“他們非常自覺,很快融入”。而學生盧鳴,本身已是安徽師范大學的副教授,來上音跟鋼琴系研究生一起上一年的課,她也告訴記者:“鄒老師很年輕,很博學,人很有開放精神,又有留學經驗,視野很寬,所以結合這些再講理論,我覺得無論是我們學生還是市民,都會聽得很有意思。”
經過這第一次的嘗試,鄒教授對這種形式更支持了。他說:“大學確實不應該被圍墻圍在里面,就應該讓人進來,包括論文答辯。可能外界認為上音就是吹拉彈唱,但事實上,上音有著很好的學術傳統、學術精神在里面,兄弟院校的一位老師來后告訴我,上音的學術氣氛、研究氣氛比較活躍——這些,都應該跟市民交流。”
他還建議,下一次的開放,仍應該保留這種原汁原味,不要為了開放周就換話題,“就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走”,“下次如果我還上開放課的話,我會考慮開一些更能聽懂的,像貝多芬奏鳴研究,并考慮提問,這樣會讓交流多一點。”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