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周報》4月22日A3版發表了王群衛的文章《韋志榕的“高大上”與現實的尷尬空白》(以下簡稱王文), 讀罷此文獲益匪淺,但又覺得文中的某些觀點尚待商榷。
王文引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韋志榕的話說:“教科書與一般出版物最大的不同是,基礎教育教材必須體現國家意志,這是不可動搖的,2014年教育部多次組織專項調查,關注語文、歷史、政治及其他學科教材中意識形態的體現,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國家主權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海洋意識、法治教育等內容給予了高度關注。這是基礎教育教材的育人特性所決定的。”文章接著寫道:“對比一下我們的器樂統編教材,正處于一種多么尷尬的局面:上述諸多要求好像都可以去做,但好像每項要求我們都沒有做。”
筆者以為,王文中提到的出版社總編輯的話,僅是轉述教育部關注教材編寫中的政治標準,而并非全面、系統的指導思想,而且主要針對的是語文、數學等非藝術學科的教材編寫。而器樂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上述精神雖可供參考,但很難照搬執行,如果一味地強調意識形態、國家意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政治標準,不強調藝術性、技巧性等對于器樂教學來說至關重要的諸要素,很難設想從事該專業教學或教材編寫的人員該如何適從。
我國的器樂教學,相對于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而言,原來的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教學,長期以來束縛手腳的桎梏甚多,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與國外同行進行了廣泛地交流,并引進了大量樂譜、教材、音視品資料等,這令廣大器樂演奏、教學、創作人員,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改變了以往閉目塞聽的尷尬局面,也激發了工作熱情。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專才教育的教材建設,面貌都徹底改觀。如今走進音樂書店或圖書館,便不難發現,無論是專業、業余、老人、兒童,學琴所需的教材,俯拾即是、琳瑯滿目,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考級教材。關于這些出版物,盡管有良莠不齊之嫌,但它們畢竟為器樂教學提供了可充分選擇的余地。
對于專業器樂教師而言,面對林林總總的教材、曲集,不管它出自權威部門還是無名之輩,大都不會緊盯一本,照本宣科、言聽計從,而多半會根據需要,從不同的書本中選擇其中的適用部分用于教學。這是因為:器樂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像語文、數學那樣讓所有的學生都按照既定的教材,一冊一冊地學下去。即便同時開始學琴的孩子,少則三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便可顯現出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指水平、程度,還有樂感、氣質等,這些往往正是考察琴童發展前景的重要征兆。所以,器樂教學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專才教育階段,因材施教是至關重要的,不僅教學進度要適時地拉開距離,教學內容也需隨時調整。經驗證明: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琴者,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本教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即使真的搞出所謂“統編教材”,相信也不會例外。
王文中指出:“多年來考級教材對廣大教師和家長的指揮棒意義是最充分釋放的:只要一年到頭把那三、四首曲子死啃下來了,就意味著你學習的成績合格了。”王先生的板子實在是打錯了地方,這個問題的出現,錯不在考級教材,而在有關教師及考級承辦機構。
現在的樂器考級,主要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學會等多家分別統領,上述每家都出版有自己專用的考級教材。現以中國音協的《全國二胡演奏考級作品集》為例,已先后出版了五套,除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的第一套是兩本以外,其余諸套都分別有厚厚的四大本,其中每一本中的每一級練習曲和獨奏曲加起來,少者十數首,多者數十首,為其他樂種編輯出版的考級作品集,情況也大抵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考級作品集的編輯出版,除了用以考察、衡量應考者所達到的級別外,主要是為社會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教學材料,而沒有任何縱容投機取巧、應付考試、騙取證書的意思。
如果認真了解一下當今器樂教學的實際狀況,相信會不難發現,大凡接受過相關學科的正規教育,品行端正、有責任心的教師,在教學中都會遵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教足夠數量的曲目,以盡量保證教學效果。
至于王文中所說的為了考級死啃三、四首曲子的現象,的確存在,有些地方甚至還比較嚴重。但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考級教材的“誤導性指揮棒”效應,更不是因為缺乏“統編教材”,而是部分器樂教學人員及考級承辦單位行為不端、一切向錢看、不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導致的后果,當然我們也不能不考慮到社會大環境帶來的影響。
也許王先生以為只要有了器樂教學的“統編教材”,便可規范器樂教學、準確衡量學生水平、杜絕那種為了考級只啃三、四首曲子的現象。其實不然,因為“統編教材”只能圈定一定數量的教學曲目,而不可能在考級現場把教材中所有的曲目都考一遍。即使臨時抽查,恐仍難避免連國家級大考都未能杜絕的押題、猜題甚至偷題、漏題等現象。所以,筆者認為所謂“統編教材”,并非靈丹妙藥,更無助于杜絕樂器考級中的種種弊端。(音樂周報 孫元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