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3月27日,上海交響樂團以一場音樂會,奏響了紀念前奏曲。
音樂會就一部作品:當今波蘭著名的電影配樂家茲比格涅夫·普萊斯納的《希望日記》。《希望日記》是普萊斯納根據“二戰”集中營兒童所作的日記與詩歌而創作的,2013年11月在倫敦巴比肯中心首演,即獲好評。因為在2013年的夏季音樂會上,普萊斯納曾與上交有過成功的合作,便有了這次再度攜手。能在上海欣賞到世界性的當代新作,這樣的機會殊為難得。
普萊斯納不僅擔任本場音樂會的指揮,還帶來了幾位極具分量的合作者。首先是主唱麗莎·杰拉德,她不僅是一位極富靈性和特色的歌手,還是位電影原聲作曲家,在《驚爆內幕》、《拳王阿里》等影片中有過出色表現,獲得多項國際性大獎。
音樂會的其他合作者:童聲馬修·普萊斯、大提琴亞當·克羅采克、鋼琴康拉德·馬斯蒂沃等,都是各自領域的成功者,大提琴亞當·克羅采克也是位指揮家。
音樂會分上下兩部分。上半場的樂隊只用弦樂器。一開始的“祈禱詞”,克羅采克獨奏大提琴委婉傷感的吟唱,引出悲切沉郁的合唱,遙相呼應,扣人心弦。第二段“自深淵”,純弦樂的樂隊哀婉憂傷,如泣如訴,不絕如縷。進入第三段“挽歌”,樂隊依然用低沉悲傷的慢速旋律伴奏女聲詠唱,一身長衣、氣質高雅的杰拉德,中低聲區豐厚寬廣,極富磁性,高超的下滑音千轉百腸,哀怨悲愁,表情生動,極為投入。聆聽到此,令我聯想起普萊斯納的同胞、當代著名先鋒派作曲家戈萊斯基的《第三交響曲“悲歌”》,慢速傷感的弦樂、連綿不絕的女聲吟唱,波蘭人民的苦難之深由此可見(聽)。
在馬斯蒂沃清幽琴聲的伴奏下,一位男子用中文朗誦了三首集中營兒童的詩《夢》、《黑暗的時刻》、《冰涼的貧民窟》,令人心碎,欲哭無淚。這位老外朗誦者充滿感情,輕聲慢語,韻味獨到。童聲馬修·普萊斯演唱了其中兩首詩《夢》和《黑暗的時刻》。接著,杰拉德再次與樂隊合作,深情演唱“墓志銘”,結束上半場。可以用一個詞來表述上半場的音樂:嘆息,無窮的嘆息。
下半場的第二部分共有三段,普萊斯納定義為“此時此地”——《希望日記》之“希望”,主要在第二部分呈現。樂隊在原有的編制上,加上了打擊樂、木管、豎琴等,力度明顯增加,色彩更加豐富,氣氛隨之昂揚。《烏托邦》、《凈化》、《此時此地》,三首全部由杰拉德演唱,普萊斯納明言,這就是為杰拉德度身定作的。應該說,杰拉德的演唱確實超凡,不過,全場聽下來,就音樂創作的層面來說,最感人的還是第一部分的前面三段。(音樂周報 任海杰)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