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比賽中,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學生范月明榮獲金獎;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蘇州大學音樂學院的女聲小合唱《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獲得江蘇賽區二等獎,其指導老師劉躍華本人也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
劉躍華教授將自己多年豐富的舞臺演唱經驗靈活地運用到聲樂教學中,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短短十來年便培養出多位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的優秀學生,并積極推動了蘇州大學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迅速發展;在她的指導下,校合唱團連續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獎。
優異成績帶動學科建設
劉躍華在江蘇歌舞團擔任25年“臺柱子”,她不拘泥于形式,優秀的西洋歌曲、民歌、通俗歌曲都勇于嘗試,深受廣大觀眾喜愛。2002年,當劉躍華從江蘇省歌舞劇院調到蘇州大學擔任聲樂老師時,聲樂教學只是當時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一個不起眼的專業,她回憶:“那時只有三位聲樂老師,聲樂教學剛剛起步,教學理念與觀眾實際的欣賞要求以及舞臺方面的審美完全不同。”
劉躍華迅速適應了從舞臺到講堂的角色轉變,她運用獨特、高效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培養出多位頻頻在國內外重大音樂比賽中獲獎的優秀學生,如范月明獲得第四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大賽優秀獎;隋小雨獲得2013年亞洲聲樂比賽民族唱法銀獎;曹芙嘉獲文化部全國聲樂大獎賽金獎文華獎等等。
聲樂專業的其他教師受到鼓舞也積極地轉變觀念、不斷吸收好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優秀學生越來越多。2010年,在蘇州大學音樂廳劉躍華舉行的師生音樂會獲得熱烈反響,學校領導為聲樂教學所取得的優異成果所震撼,從此以后,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對聲樂教學乃至整個音樂教學,對聲樂教學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吸引了不少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年輕聲樂歌唱家前來任教。
三種唱法全打通
劉躍華在教學上究竟有什么獨門秘訣呢?從江蘇歌舞團的優秀演員轉行到教學崗位之后劉躍華發現,長期以來,西方美聲唱法占據了國內音樂高等院校教學的主導地位,傳統民族聲樂處于“非主流”狀態,大部分學生除了美聲別的演唱方法都不會,無法適應廣大觀眾對聲樂演員的實際審美需求。
劉躍華想探索一條新路,她根據自己多年的舞臺實踐經驗,結合學生個人的嗓音生理條件、個性音色特質、知識能力結構、技能技巧水平特點因材施教。她總結:“我的方法是教會學生各種基本演唱技能,美聲、民族與通俗唱法完全打通、互相融合。例如,我根據學生崔木子的嗓音條件與個人氣質,讓她同時學習民族聲樂唱法和通俗唱法,塑造了兼具甜美、時尚與端莊、大氣的演唱風格,既能將經典音樂劇《貓》中的片段表現得恰到好處,也能將《蘆花》這樣的新民歌演繹得聲情并茂。2012年她獲得第三屆亞洲國際聲樂節中國唱法優秀獎,2014年又獲第六屆長三角青年歌手大獎賽流行組銅獎。”
吸收民歌、戲曲精粹
美聲唱法的老師訓練學生的周期比較長,比如說,練一個呼吸就要半年。劉躍華的方法是師法自然、順應氣息的自然圓順,學生非常容易接受,因此,她培養學生的周期短——當別人還在練呼吸的時候,她的學生迅速掌握用氣的方法后,聲音已經是很有修養的聲音了,然后就開始大量練作品,大二時就已經比較成熟,開始參加比賽。
劉躍華很推崇祖先留下來的“聲貫于頂、氣沉于底”的古訓,幫助每位學生尋找自己“頂”的歌唱位置和“底”的氣息支點,施以恰當的力度和分寸變化,即可唱出動聽的繞梁之音。她說,“民歌演唱的要領就是以情帶聲、以字帶聲、依字行腔、聲情并茂——漢字由字頭、字腹、字尾等多音素組成,吐字過程中有個非常復雜的演變,在演唱民族歌曲時,我會著重訓練學生的口、齒、嘴皮子,每一個字或詞都要在嘴里揉一揉,斟酌氣息和唇齒之間的壓力關系,再把字頭、字腹、字尾完整、慎重地吐出來,使聲音也借助吐字的爆破力自然有力地發出。”
“以前我經常給舞蹈伴唱,每當站在樂池里模仿舞蹈家的豐富表情演唱歌曲時,力求自己的歌聲與她們的表演融為一體,精神進入一種忘我的傳情達意的境界,并盡可能地去實現聲音和形體的表情統一。”因此,劉躍華在教學中也非常注重歌唱藝術表現中的“形”,包括神形、手形、眼形及臉型和體形。同時,她也將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聲、法、步等手法應用到歌唱藝術中。她給學生設置歌唱形體課,讓學生學習舞蹈、戲劇的表演藝術,進行有針對性的形體訓練。(音樂周報 徐麗梅)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