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市場熱鬧非凡,各種晚會演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或以“小鮮肉”吸睛,或以“大明星”為料,或貼出大場面、大制作標簽,就等著自家的“節日大餐”拔得頭籌。
每到重大節日,特別是春節這樣合家團圓之際,必是文化產品爭奇斗艷之時。親朋好友圍坐一起,賞賞音樂舞蹈怡怡情,聽聽小品相聲逗逗樂,猜猜雜技魔術助助興,是為一大樂事。然而近些年,各地文化大餐看似饕餮盛宴,卻日漸乏味。就拿晚會來說,“跨年晚會”、“春節晚會”、“元宵晚會”輪番上演,大小電視臺各出奇招。表面琳瑯滿目、精彩紛呈,實質大同小異、千人一面。打開電視,換來換去:歌還是那些歌,人還是那些人,創意還是那些創意。
有這么一則故事:年節時候,村人皆備上雞鴨魚肉以饗財神,獨有小張備清淡素菜,豈料來年小張財運大發;第二年,村人又爭相效仿只備素菜,此時小張奉上的卻是豐盛宴席,來年又是小張財源滾滾。原來,大家扎堆奉上的同質化大餐,讓財神膩味了、厭食了。烹制“文化大餐”同樣是這個道理:雷同、過濫,會讓受眾味如嚼蠟甚至消化不良。而烹制者搭進去的人財物只能付諸東流,落得個一聲嘆息。
文化大餐在質不在量,關鍵在合胃口、不浪費。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人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要求更高,文化市場的競爭正在由“人無我有”向“人有我優”演化。占領市場,不能再靠一股腦兒機械化生產,一窩蜂式快餐式供應,而應靜下心來,盤算盤算整個盤子多大,受眾的需求在哪里。只有精益求精搞創作,從老百姓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充分發揮自身獨有優勢精心調配,才不會造成浪費,一舉贏得受眾的心。
羊年新春文化市場的角逐開始了,這一季的文化大餐將帶來怎樣的喜氣洋洋,能不能跳脫出以往的“虎皮羊質”,我們拭目以待。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