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湖南藝術節落幕展現湖南文藝創作最新成果
第五屆湖南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湘劇《月亮粑粑》。
10月26日至11月20日,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主題的第五屆湖南藝術節在湖南省長沙市和湘潭市兩地火熱開展,全方位呈現了近3年來湖南文藝創作的最新成果,讓三湘百姓過上了盛大的文化節日。
湖南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屆,是湖南省最高水平的綜合性藝術活動。本屆藝術節由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教育廳、共青團湖南省委、省文聯、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湖南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以及長沙市政府、湘潭市政府12家單位主辦,分專業舞臺藝術、專業美術、群眾文化和文化創意四大板塊舉行了豐富多彩的展覽和展演等活動。
據統計,第五屆湖南藝術節共有36臺大型舞臺劇目、82部新創小戲小品、139名聲樂選手、252個群眾舞臺藝術節目、48項公共文化服務品牌、1056件書法美術攝影作品、近千件工藝美術創意作品參與評選,5000多名專業演職人員和7萬余名群眾演職人員參與演出,吸引了5000多萬觀眾通過現場和網絡觀看展演和展覽,是歷屆湖南藝術節中規模最大、藝術門類最全、展演劇目最多、參與面最廣的一屆。
新創劇目成果豐碩
地方劇種百花齊放
湖南省地方小戲劇種品類較多,且具有地方色彩濃郁、喜劇特色鮮明、粗獷爽朗的特點。本屆藝術節上,經過初步評審和選拔,共有31臺新創大型舞臺劇目和18個新創小戲參與專業舞臺藝術板塊的展演,囊括了湘劇、花鼓戲、京劇、木偶戲、音樂劇、歌劇、舞劇、雜技劇、祁劇、巴陵戲、漢劇等18個劇種,這些新創劇目充分體現了湖湘地域特色。
參演作品中,既有省直文藝院團的作品,如省湘劇院的湘劇《月亮粑粑》、省京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京劇《辛追》等,也有基層文藝團體的作品,如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的湘劇《燒車御史》、張家界市慈利縣瑞凝演藝傳播有限公司的花燈戲《莫家寨》等。
為了藝術節上的精彩呈現,藝術家們深入生活,揣摩角色表現技巧,夜以繼日、搶班趕點地排戲,對一句臺詞、一個動作反復打磨,精益求精,詮釋了高尚的藝術精神。經過反復打磨的參演劇目制作精良,贏得了觀眾普遍贊譽。其中,湘劇《月亮粑粑》、花鼓戲《我叫馬翠花》等11臺大型劇目是國家藝術基金重點扶持項目。
關注現實題材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屆湖南藝術節的參演劇目大多突出“中國夢”主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且參演劇目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關注現實題材,其中,有19臺大型劇目和17個小戲精品是現實題材作品,反映平凡真實的百姓生活,分別占演出劇目的62%和94%。
由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創作的大型現代花鼓戲《我叫馬翠花》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現社會正能量,用喜劇形式描述主角馬翠花身邊的凡人小事,以生動鮮活的喜劇人物和喜劇語言抒寫陽光下真實的、普通人身上的仁義道德和生活夢想。
湖南省湘劇院創排的湘劇高腔《月亮粑粑》根據真實人物原型創作,截取3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片斷,講述了山村女教師秦雅云在一個叫做黃荊樹的貧困小山村堅守奉獻30年的動人故事。
由湖南省昆劇團創排的昆曲大戲《湘妃夢》講述了傳說中距今4000余年的上古時期堯、舜、禹的故事,并以虞舜與娥皇、女英二妃的感情故事貫穿其中,體現了謙和禮讓、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和睦共處、禪讓賢能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大型現代木偶戲《留守大山的孩子》是一部反映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和他們面對困境自強不息的現實主義題材木偶劇,旨在喚醒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傳遞愛心與正能量。
由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大型新編京劇《辛追》以長沙馬王堆漢墓為創意源泉,劇中人物、故事借鑒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資料,為觀眾再現了2000年前的西漢初年,被朝廷派往長沙國任丞相的利蒼與織錦姑娘辛追之間浪漫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在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辛追為愛的堅守以及為了國家而送子入伍的大義。
節會內容豐富新穎
凸顯文化創意經濟活力
為了提高湖南省專業藝術創作水平,激活社會藝術創作潛力,推進湖南各藝術門類的發展,本屆湖南藝術節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藝術門類、藝術形式參與進來,設置了更加新穎多樣的活動形式,傳統藝術門類與新興藝術業態集中亮相,新增了微電影展演、專業聲樂比賽、小戲小品專場比賽、工藝美術創意展以及演出交易會等多個內容。
專業美術板塊共面向全省征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1056件,遴選了其中443件在湘潭齊白石美術館展出。作品中既有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薪火相傳,也有對當代文化新潮的廣泛吸取;既有對本地人文風貌的描繪和贊美,也有對實現中國夢的期盼和追求,吸引了3萬多名觀眾參觀展覽。
群眾文化板塊的活動涵蓋了音樂、舞蹈、曲藝、微電影等9個藝術門類,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呈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情及地域特色,代表了近3年來湖南省群眾文藝創作和演出的最高水平。
本屆藝術節首次增設文化創意板塊,舉辦了湖湘工藝美術創意成果展,共有石雕、木雕、竹雕、陶瓷、織錦、烙畫等50多個種類的近千件作品參展,這些工藝美術產品不僅美輪美奐,而且大多具有良好的市場銷路。中南六省(區)演出工作交流會暨湖南演出交易會是文化創意板塊的另一個主要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100余家演出單位參加。湖南省演藝集團與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公司、湖南大劇院《男子曰》劇組與江西藝術中心等24對演藝單位在交易會上就相關演出項目簽約。其中,正式簽約項目涉及演出217場次,達成合作意向的項目涉及演出178場次。湘劇《月亮粑粑》等本屆藝術節推出的精品劇目在交易會上找到了商機。
評獎程序嚴謹規范
獲獎作品更具含金量
雖然與往屆相比,本屆藝術節的規模更大,參演劇節目更多,但為確保評審的公平公正,增強獲獎作品的含金量,本屆藝術節削減了20%的評獎數量,并嚴格規范了評獎程序和獎項設置,為每項比賽都制定了詳盡的評獎辦法,引導文藝院團靠作品立身,靠實力說話,靠水平服眾。
藝術節評委均由組委會從專家評委庫中隨機抽取,外聘評委數量超過總評委數50%,同時,從湖南省文化廳今年開展的“我是評委--尋找全國舞臺藝術觀眾評委”活動產生的觀眾評委中挑選了5位擔任劇目評委。
最終,本屆藝術節專業舞臺藝術板塊共評出大型劇目田漢綜合獎22個,其中,湘劇《月亮粑粑》等10個劇目獲田漢大獎,木偶劇《留守大山的孩子》等2個劇目獲田漢特別獎,花鼓戲《鄉里鄉親》等10個劇目獲田漢新創劇目獎。此外,還評選出包括田漢劇作獎、田漢導演獎、田漢音樂獎、田漢表演獎等在內的田漢單項獎99個以及小戲小品比賽和聲樂比賽的一、二、三等獎。
專業美術板塊首次設立了“齊白石藝術獎”, 填補了湖南美術類政府獎的空白。最終,《上海的早晨》等8件美術作品和《齊白石談藝錄》等8件書法作品入選首屆“齊白石藝術獎”,另有10件美術作品、12件書法作品和20件攝影作品被評為優秀作品。
群眾文化活動板塊評出88個“三湘群星獎”作品、31個項目類“三湘群星獎”和31個“三湘群星獎”三湘群文之星。
文化創意板塊共分為創意獎與新人獎兩個類別,各評出一等獎3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10個。
打造“線上藝術節”
搭建全民文化共享平臺
第五屆湖南藝術節緊扣“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這一主題,讓藝術創作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其中,群眾文化板塊設置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了來自社會各個領域和各行各業的群眾參賽參演,總人數達7萬余人,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只有5歲,觀看演出的群眾約達110萬人次。
藝術節期間,所有活動都以贈票或免費開放的形式向觀眾開放,演出場場爆滿,共有10萬多名觀眾走進劇場觀看了演出,5萬多名觀眾走進展廳觀看展覽。同時,組織部分優秀劇節目到基層開展進社區、進軍營、進校園專場惠民巡演,使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享受藝術的熏陶。
同時,本屆藝術節還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首次采取了網上直播、網上展示、網上互動等形式打造“線上藝術節”,便于更多群眾參與和分享藝術節,吸引了5000余萬人次的網民參與和關注。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