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家制月琴(弦子)彝家弦子舞
硯山縣維摩鄉黑魚洞村彝族群眾彈著弦子跳起歡快的弦子舞
硯山縣境內生活著壯、彝、苗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十分濃郁,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積淀厚重、特色鮮明的文化形態。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壯族“三月三”、草人舞,苗族花山節、蘆笙舞,彝族火把節和弦子舞,以及民族風俗、民族服飾等,都保存著原生態的風格和特色。此外,批灑村壯族傳統舞蹈《棒棒燈》和彝族《弦子舞》兩個項目已進入省級名錄。而供硯山縣近10萬彝族群眾演奏的弦子,大多數是阿舍鄉斗南村壯族農民李龍寶、錢有發、李文兵、江發亮等能工巧匠制作的。
斗南村依山傍水,是個有著上百戶壯族聚居的小山村。該村地下有名揚全國的錳礦,地上有連片的千畝森林,林間有高達15米的中國梧桐樹,制作弦子用的就是梧桐樹,因為木材輕而成為制弦的好材料。
斗南村的周邊就居住著能歌善舞的彝族群眾,但由于大多數村寨都居住在石漠化嚴重的地區,制作弦子條件受限。因此,早在1946年,村民李龍寶便利用農閑時制作弦子出售給當地的彝族同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村民錢有發、李文兵、江發亮向前輩李龍寶學習,并掌握了技能,制作了更多的弦子,除滿足當地外,還投放到全州各地。
進入新世紀后,硯山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挖掘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并重點對省級保護名錄彝族“弦子舞”的舞步、音樂、服飾等進行進一步收集整理,建立彝族弦子舞藝術檔案,努力打造硯山彝族弦子舞之鄉。通過不懈努力,收效較大。如硯山維摩鄉的黑魚洞村“彝族弦子舞”“金錢棒”等部分民族舞蹈節目曾多次參加省、州、縣文藝比賽屢屢獲獎。2002年由黑魚洞村弦子舞改編的《頂燈跳弦》參加文山州商品交易會文藝匯演榮獲一等獎。彝族弦子舞于2009年被列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1年7月22日,由省原文化廳副廳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趙自莊等7人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到硯山縣維摩鄉黑魚洞村觀看了彝族弦子舞后,一致認為硯山“彝族弦子舞”可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12年在第三屆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展演中,硯山縣彝族弦子舞獲得銀獎。目前,硯山縣共有500余支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活躍在農村。
對斗南村弦子的發展,硯山縣努力將月琴(弦子)制作技藝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將斗南弦子作為硯山縣4張文化名片之一進行打造。村民江永富抓住機遇,于今年4月9日注冊登記硯山縣阿舍鄉順民弦子制作有限公司。今年,斗南弦子作為硯山主要文化產品參展創意云南文博會,受到與會專家和顧客的青睞,5天時間交易金額30余萬元。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