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外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
一、常識及概念
1.六代樂舞2.《詩經》3.《楚辭》4.八音5.十二律6.樂府7.鼓吹樂8.相和歌9.清商樂10.歌舞戲11.《聲無哀樂論》12.大曲13.曲子14.俗講15.文字譜16.八十四調17. 二十八調18.唱賺19.鼓子詞20.諸宮調21.貨郎兒22.陶真23.南戲24.琴曲 《瀟湘水云》25.琵琶曲《海青拿天鵝》26.十八律27.海鹽腔28.余姚腔29.弋陽腔30.昆山腔31.鼓詞32.彈詞33.京韻大鼓34.十番鑼鼓35.江南絲竹36.廣東音樂37.二泉映月38.秧歌劇39.新潮音樂40.八部樣板戲
二、分析及提要
1.原始社會的主要樂舞2.周代樂舞的主要內容3.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及其歷史意義4.儒、道、墨三家的主要音樂思想5.漢代百戲的大體內容6.京房在音樂史上的貢獻7.魏晉南北朝時期樂律學的主要成就8.隋唐時期主要的音樂論著9.宋代的詞調歌曲與著名的詞曲作家10.宋代主要的器樂合奏及演出形式11.宋元時期的主要音樂論著及內容12.“亂彈”聲腔的發展13.近代大鼓藝術14.明清時期的歌舞音樂15.朱載堉在音樂史上的貢獻16.蕭友梅、趙元任的藝術創作17.劉天華的音樂主張與藝術貢獻18.黎錦暉的兒童歌舞曲與歌舞劇19.歌劇《白毛女》的藝術成就20.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藝術風格21.新時期通俗歌曲的繁榮22.譚盾的音樂創作與成就
三、闡釋及論述
1.明清時期的古琴藝術和琵琶藝術2.明清時期的器樂合奏及地方特色3.明清時期主要的樂譜及音樂美學著作4.清末學堂樂歌的狀況及成就5.“五四”運動后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6.“五四”運動后中國聲樂創作的發展7.建國后的聲樂創作狀況8.建國后器樂創作的演進9.建國后的歌舞劇成就
外國音樂史
一、常識及概念
1.格里高利圣詠2.彌撒3.英雄業績歌4.經文歌5.法伯頓6.勃艮第樂派7.意大利牧歌8.法國尚松9.眾贊歌10.歌劇11.法國序曲12.康塔塔13.清唱劇14.海頓15.莫扎特16.貝多芬17.舒伯特18.門德爾松19.肖邦20.輕歌劇21.強力集團22.表現主義音樂23.法國“六人團”24.序列音樂25.偶然音樂
二、分析及提要
1.古希臘時期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2.格里高利圣詠的主要特征3.法國游吟詩人的創作內容4.佛蘭德樂派的代表作曲家及其風格特征5.意大利牧歌的發展過程及藝術特點6.巴羅克音樂的總體特征7.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創作8.巴赫的音樂貢獻9.格魯克的正歌劇改革10.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11.法國抒情歌劇的特征12.意大利歌劇的發展13.印象主義音樂的總體特征及主要代表14.新古典主義音樂的總體特征及主要代表。
三、闡釋及論述
1.復調的興起與發展過程2.意大利“新藝術”音樂3.16世紀歐洲各國帶有民族風格的世俗音樂4.巴羅克時期各國歌劇的發展情況5.巴羅克時期各國器樂的藝術成就6.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的交響樂風格7.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演變8.19世紀民族主義音樂的興起與成就9.民族主義音樂在20世紀的發展狀況
第三部分 中外電影史
中國電影史
一、常識及概念
1.香港電影之父2.古裝片、武俠片3.南國電影劇社4.“中國電影年”5.孤島電影6.時裝片7.革命的抒情正劇8.難忘的1959年9.樣板戲10.1979年的電影11.第四代導演12.第五代導演13.王朔現象
二、分析及提要
1.《孤兒救祖記》的成就與影響2.第一代導演對中國電影史的意義3.左翼電影運動取得的成就4.第二代導演對電影的貢獻5.“十七年電影”中喜劇創作的特點6.“三突出”的原則及其對電影的影響7.中國美術片的創作8.第五代導演取得的成就9.新生代導演的“新”特點
三、闡釋及論述
1.中國電影拓荒期概貌2.中國20世紀30—40年代電影藝術的發展3.十七年電影到文革電影的發展變化4.新時期電影的創新發展
外國電影史
一、常識及概念
1.布賴頓學派2.藝術電影運動3.“最后一分鐘營救” 4.好萊塢5.制片人制度6.明星制7.類型片8.社會主義現實主義9.電影手冊派10.現代派電影11.奧伯豪森宣言12.公路片 13.越戰片14.科幻片15.家庭倫理片
二、分析及提要
1.鮑特的《火車大劫案》在電影史上的意義2.格里菲斯對電影的貢獻和藝術理想3.查理·卓別林在喜劇電影上取得的成就4.好萊塢的戲劇電影美學特征5.《公民凱恩》取得的歷史成就6.“左岸派”電影的創作特色7.日本電影的美學特征8.新德國電影取得的成就9.新好萊塢電影對類型片的發展
三、闡釋、論述
1.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主要成就與電影理論2.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世界電影所做的創新3.好萊塢幾種典型的類型片及其形態特征4.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風格特征和創作方法5.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與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成就
山東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研究生《作曲技法基礎理論》考試大綱
推薦閱讀: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