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正值暑假,而且距離自己的獨奏音樂會還有大半年的時間,但華南師范大學青年古箏教師王溫豪最近還是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時間都去哪兒了呢?練琴、輔導學生、聽名家講座和音樂會、去北京找老師上課、照顧孩子,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為音樂會選曲目,王溫豪向記者列出了她每天的日程表。
“我把這場音樂會視作我從教十周年的一次展示和總結,所以意義特殊,我必須要盡心盡力,把這臺音樂會辦得既要有質量又要有特色。 ”王溫豪說,“這臺音樂會最大的特點是既有傳統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箏曲作品,也有以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委約作品,而且在形式上也將改變以往與民族樂團合作的模式,到時將邀請著名指揮家李心草執棒廣州交響樂團與她合作演出,讓古箏這件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方交響樂團來一次富有激情的碰撞。雖然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挑戰,但我愿意為之付出。除此之外,這臺音樂會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上古箏這件樂器,希望自己能為繼承和發揚古箏藝術魅力盡一份力。 ”
特享受一個人與古箏相伴的感覺
“一聽到古箏發出的聲音,我就喜歡上了。 ”這是王溫豪對自己為何走上古箏藝術之路的回答。8歲那年,王溫豪的家鄉溫州市少年宮開設了第一個古箏培訓班,王溫豪的父母便帶她去學了。她說在那之前溫州幾乎沒有學古箏的地方,少年宮的這個古箏班讓她第一次接觸了古箏,就在那一刻古箏的音色深深吸引了她。從此,每個周末王溫豪都去少年宮學習。她說,那時候學古箏很開心,也不覺得累。“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強迫我去學,堅持學古箏是自己的意愿,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歡。現在想想也有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我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特享受一個人與古箏相伴的感覺。 ”
小學五年級那年,王溫豪的老師推薦她去報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那時候,每天都要練七八個小時琴,很辛苦。 ”她說,要想考上附中,必須努力,因為她知道古箏將會是她以后要走的路。正是憑著內心深處的這份信念,王溫豪順利進入到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器樂班古箏專業。
對《出水蓮》這部作品情有獨鐘
上世紀九十年代,王溫豪正在上附中,那時候資訊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偶然一次機會王溫豪在書店看到幾盤古箏傳統音樂的磁帶,甚是喜歡,猶豫了很久,最終她還是拿出自己大部分的生活費買下了。其中有一首《出水蓮》讓王溫豪印象頗為深刻。“我發現幾位演奏家演奏的《出水蓮》都不一樣,但感覺又是一樣的,懵懵懂懂就是覺得好聽。出于喜愛,我聽著錄音把各個版本的旋律都記錄下來,最終扒譜手抄成一個多版本的《出水蓮》曲集。上大學之后,中國音樂學院開設了潮州音樂課,我得到了林玲教授和楊秀明老師的悉心指導,系統學習傳統音樂,這時才真正明白為什么《出水蓮》會有這么多版本,原來這跟演奏者個人的人生閱歷、文學修養、音樂審美情趣都有很大的關聯。回過頭,再把附中手抄的幾個版本反復臨摹演奏,頓感傳統音樂中的流派、風格、版本等等一系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等到上了研究生,有幸聆聽到1979年由楊秀明先生為許敦五先生錄制的漢樂箏曲專輯《清風正氣》 ,有緣再次與《出水蓮》碰面,這種感覺親切、踏實,似見故人。我被許先生古樸典雅的音樂風格震撼住了,同時能感受到許先生的音樂中充滿浩然正氣。懷揣強烈的好奇心,對許先生的家人、朋友進行采訪,了解到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企圖還原一個完整的許敦五。每當夜深人靜時,聽許前輩的音樂,似乎感覺到他在用音樂吟誦詩詞,音樂腔韻十足、含蓄內在。 ”
由于酷愛《出水蓮》這部作品,王溫豪在去年出版的她個人演奏專輯《溫風始至》中,專門收錄了由她演繹的許敦五版本的《出水蓮》 。后來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辦的音樂會上,她現場彈奏了這部作品。
講臺也是一個大舞臺
轉眼間,王溫豪在華南師范大學任教已經十年了。她說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十年的感受,那就是講臺也是她的舞臺。“在十年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研究思考,以及課前和課后與學生的交流辯論,讓我的演奏和理論修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正所謂教學相長。 ”
活躍在光鮮亮麗的舞臺之上,是每一個學藝之人的理想和目標。剛開始進入學校工作,王溫豪內心深處也是有些不適,但幾年時間下來,之前所有的不適開始逐漸消散,因為王溫豪慢慢感受到,講臺其實也是一個能夠盡情展現才能的大舞臺。為了讓自己在這個大舞臺上發揮更大的能量,王溫豪在教學中一邊學習前輩的經驗,一邊總結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對于學技法的學生來說,通常都喜歡一對一式的教學方式,但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我覺得一對一的專業課程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是這種教學模式下走出來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與樂隊合作的能力都比較弱。所以,我的課堂中除通過一對一式的課程著重解決學生的技術難點外,還有小組課,主要是讓學生們互相探討、互相學習。 ”與此同時,王溫豪還給學生開設了古箏重奏課,目的是發展他們的演奏協調能力,培養彼此之間的默契感。為此,今年6月份,王溫豪還帶領學生們完成了一場重奏音樂會。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王溫豪在每學期都會安排兩次觀摩。一次是讓學生站上講臺為大家講課,目的是督促學生從中獲取更多理論知識,然后再結合自身演奏去體會去感悟;另一次是舞臺表演觀摩。在王溫豪看來,作為一名古箏演奏專業的學生,只有上舞臺才能真正鍛煉他的舞臺表現力和心理素質。而且通過把不同年級、不同程度的學生放在一起觀摩,他們自身會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來練琴學習。王溫豪說,她未來想開一個古箏博客,一方面與同行們分享和交流各自經驗,另一方面與愛好古箏的朋友交流溝通,并為在學習古箏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朋友解答難題。
雖然在教學中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但王溫豪對自己的古箏演奏事業從來沒有一絲懈怠,按時練琴、抽空跟名家學習、定期舉辦音樂會,依舊是王溫豪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她所言:“講臺和舞臺都是‘我的菜’ 。 ”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