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摭”與“分”是初學者很早就接觸到的一組右手技法,它的使用頻率是很高的。
這組指法簡單看起來是由“摭”與“分”兩個指法組成。實際上,它是由四個指法融合到一起的。
先說“摭”,它是由右手拇指的“勾”法與食指的“抹”法,一起撥弦,發出一個不純凈的樂音來,所謂“不純凈”,是因為此法需要兩指從指肉抓弦,往里撥弦,此時琴弦由指肉經過兩個指甲的里側撥出,發出聲來。有點含蓄而不張揚。
再說“分”,分是由拇指的“挑”法和食指的“彈”法,一起用張力撥出,因為是用指甲的外面撥弦,就發出了一個純凈的樂音來。是一個八度,或五度,或四度的和音。
隨著歷史的發展,音樂的表現更多元化,為滿足和弦的配置要求,其音的組合運用更為寬泛。
在實際使用中,相鄰兩弦的“雙彈”效果遠遠沒有“分”的效果好,雙彈過弦再快,也是一先一后發音,只是蒙騙了人們的耳朵。而“分”的發音,則是同時出聲。干凈明亮,有陽剛之氣。
當“分”法與“摭”法交替出現,一陽一陰,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出令人愉悅的美感。
學習“摭”技法時,易出現的毛病是:兩指端不平,不是拇指靠上就是拇指靠下,易使指力的發揮,產生一種扭矩,似乎用兩指在扭動水門開關,拇指靠上是在擰緊開關,拇指靠下是在擰松開關。解決的辦法是,體會一下用兩指在水杯口,拎起這個杯子的動作(不是端起),就會找到感覺。在琴上實踐,可以讓兩指端,與十五品平行即可,用力方向是手指對向撥動琴弦,然后腕部順勢往外提起。
學會此法后,練習“分”法,往相反的方向用張力即可。
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些有聲教材中,指導老師把這個“摭”字稱為“者”(發音),這是應該糾正的。
“摭”字不是多音字,拼音為ZHI(zhi),是古漢語里是拾取的意思。既然在這里談到這個問題,我看,我們就應改過口來,叫“直分”(發音)吧。再不要以訛傳成啦。
送給大家一條關于摭與分的口訣,留作參考:
《摭與分的口訣》
摭分指法經常用,練會此法很輕松。
手撐框架指尖活,掌心向內指端平。
摭是勾抹同時走,含有指肉指甲聲。
分是彈挑一齊撐,甲面撥弦聲純正。
拇指角度是關鍵,兩指與品要平行。
手指靈活連接好,適應多種節奏型。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