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演奏方法,在動作上應該是輕松和自然的。演奏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使動作盡量地符合生理運動的自然規律。其次是力量的傳導要通暢,不能在肘部、腕部有所阻塞或抵消。第三是樂曲需要一分力量,決不用兩分,要學會在演奏時“忙中愉鬧”,積極地休息,把力量用在必要的地方。
科學的演奏方法,在發音上應該是圓潤、流暢和富有彈性的。要做到這一點,主要的是掌握好弓子與弦最佳的壓速比例和左手手指對弦恰當的作用力。這個“最佳”和“恰當”是要根據樂曲的特定要求而隨時變化的。科學的演奏方法給了演奏者以最大的變化可能性,如果演奏法不夠規范,則會帶來音樂表現上的障礙。
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教科書中,似乎把“放松”作為科學方法的代名詞。但放松只是一種概念,在具體的演奏中,卻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放松并不是松軟無力,也不是所有的技巧都需要放松。從原則上來講,放松就是不浪費力量。它在演奏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盡量保持自然狀態。二胡演奏中的放松取法于自然。我們說的放松并不是肌肉的完全松弛,如:坐時哈腰、駝背,好像比坐姿正直要松弛,但并不自然,也不利于演奏,因此不符合科學放松的原則。科學的放松原則,是指絕不把勁使在不該用的地方,而要將力量集中用在必要的點上,具體舉例講,演奏時兩腿放平,兩腳著地是符合自然坐態的,但有些演奏者卻將左腿高高抬起,以腳尖點地,這部分的力量對演奏沒有起到什么輔助的作用,得到的卻是不雅觀的演奏姿態。又如,演奏時兩肩應該自然下垂,這樣既輕松、美觀,又便于充分利用手臂的重量,但有的演奏者將兩肩抬起,浪費了這部分力量不說,還抵消了手臂下沉的重量,且姿態不佳。再如:持琴時在上把位,左大臂與體側應保持45度角,這是一個最佳的角度,既自然松弛,又利于演奏,可有些演奏者將大臂高抬成近乎90度角,這個抬臂的力量純屬浪費。當把位換至中、下把時,大臂應該隨之而下降,與體側的角度變小,這是自然的,也是正確的,但如果大臂不隨之下降,仍保持與體側45度角,這就屬于緊張了。反過來講,如果在上把位,大臂就下垂,與體側角度過小,好像是松弛了,但不利于演奏,也不自然,回此也是不正確的。人的手呈半握拳狀是最自然松弛的,在按指時能保持最接近半握拳狀的手型是符合科學放松原則的,但如果強調用手指尖按弦,而不是用指尖與指面交界肉多處按弦,必然導致手指過度彎曲,只能引起手指緊張、不靈活、發音薄等不良后果。在拉弓時,右大臂過早抬起,或推弓時大臂不能及時收回,使大臂架起,既浪費了抬大臂的力量,又抵消了手臂下沉的重量,還使右半弓的發音難于控制,所以它也是不符合科學放松原則的,但有些二胡技巧非手臂緊張不能奏出,如:伸展按指、飛弓、彎柱法等等,這種為演奏所必須的緊張并非錯誤。總之,在演奏狀態上,包括坐姿、手型、動態等方面,講放松就一定要把握住自然與必須這兩個前提。
2.充分利用自然重力,如:二胡演奏中弓子貼弦的力量,就主要來自于手臂下沉的重力,再經過中指和無名指的動作來改變力的方向,從而形成弓毛對琴弦的一種斜向壓力。在以中強以下力度演奏時,手臂自身的重量已足夠提供弓毛貼弦的需要,在用很強的力度演奏時,可以采取身體微微前傾,將部分身體的重量加上,這樣也就完全能滿足弓子所需的貼弦度,而下需要再依靠肌肉緊張的力量來推壓弓子了。又如:左手由低把位向高把位換把時,只需虎口一松,手臂就會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根本用不著再人為地加什么力量了。再如:在演奏舒展、歌唱性的旋津時,一般運弓較寬,這時演奏者的身體可以隨著弓向微微左右擺動,使拉弓時身體的重心偏向右側,弓子也會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輕松地拉出;同樣,使推弓時身體的重心偏向左側,弓子也會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輕松地向左運動,等等。
3.充分利用自然慣性。物體運動就必然會帶來慣性,能充分地加以利用,它就會成為一直供力到換弓,那么弓子突然地反向運動,就會像全速向前行駛的汽車聚然倒車一樣,其慣性非但不能成為助力,相反還要抵消掉等量的有效動能.在運弓中手腕所起的緩沖作用。就是用來控制慣生運動的,更有一些弓法技巧,如:拋弓、自然跳弓、同向原位擊弓等等,本身就是利用弓子運動的慣性來演奏的,如果不能掌握其規律,是很難運用好這些技巧的。在樂曲中,有不少可以充分利用慣性輕松演奏的地方,就看演奏者能不能巧妙地運用它罷了。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