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笛子的口形與笛子發出的音色有直接關系。同一支笛膜松緊度一樣的笛子,不同口形吹出的音色就截然不同。
笛子是用氣來吹奏的,所以首先要求做到呼和吸氣路都要暢通,它包括吹氣和吸氣時頸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開(即擴張),像平常打哈欠時那樣,上下嘴唇對齊,使“風門”(即上下嘴唇之間氣息經過的空隙)位于嘴唇中央,兩頰和嘴角向“風門”中間收,使“風門”呈橢圓形(自我感覺是要使風門成圓形)。上唇稍微靠前,使“口風”向下吹入輕輕靠在下唇正中的、約被下唇蓋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這樣經胸腹肌肉的收縮形成的氣流通過打開的喉部、口腔及自我感覺圓形的“風門”中吹出。
此外,要避免另一些不正確的方法,如:將兩嘴角向后收(像微笑時一樣),將唇部肌肉向兩邊拉緊,使“風門”扁小、窄長,同時引起口腔前后壓縮,喉頭緊張,有時還造成喉嚨發響,這樣吹出的氣流是擠壓、噴發、扁小的“口風”。與正確的方法相比較,前者吹出的氣流像個完全打開的自來水龍頭,管徑大、流量大,流出的是飽滿結實的水住。后者像一根扁小的自來水管,水流出龍頭時被人用手抵住大半個龍頭口,水擠壓噴出時絲絲作響,四處飛濺,速度雖快但流量小。
前一種方法吹出的笛音明亮、結實、圓潤、雜音少、發音低(經測頻儀測量吹同一支笛子,比后種方法低10音分左右,這對以后練習強弱變化、音高控制時用處極大)。后一種方法吹出的笛音發悶、發沙,各種雜音多,發音高。
笛子發音原理是:由“風門”吹出的氣柱被吹孔邊沿剖開而激發管內的空氣振動發出聲音。
吹笛子有了正確的口形,還要用一定的角度。一般是嘴唇和吹孔成九十度直角。
盡量使吹孔剖開氣往后的漏氣聲減到最小,使進入吹孔的氣暢通無阻,灌響笛子。這就要求吹奏者在吹長音時認真琢磨喉部、口腔以及嘴唇各部位的形狀、音色的好壞、跑氣聲的大小,從而找到最好的方法和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