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音(Glissando)又稱滑奏。一種富有特殊效果而又并非常人都能運用好的裝飾音。
由一個本質音向上或向下滑進到另一個本質音,故又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其時值在兩音之間。滑音演奏中的兩種方法產生出不同的效果,一種是手指上下滑動而不顫動,音高的改變沒有痕跡。另一種是按弦的某一手指在滑奏時憑借震顫的動作,從而產生明顯的半音階感。
在一般演奏曲中,通常上滑音的間距較短,有的旋律需要運用同一手指,有的卻并非運用同一手指。由于這種滑奏所產生的獨有的甜美情調,因此多半出現在一些抒情委婉的作品之中,運用這種滑奏,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和海菲茲更為勝人一籌,其演奏魅力的微妙常令人叫絕。
和克萊斯勒并駕齊驅的法比派另一代表人物梯查包,他在“滑音”的演奏—上獨有所創,他在由一指到三指、四指的上行滑奏中,經常會強調終止本質音前的半音介,其演奏效果濃郁甜美。這種被稱為“幻想滑指”的運用,不僅在他擅長演奏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中時有出現,而且在演奏一些古典大師的作品時,也能巧妙運用,致使演奏的效果不僅魅力無限,回味無窮,而且自成一家,別具一格。
作為間距寬的滑奏,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在大型樂曲中出現較多,尤其以震顫的半音滑奏,若能運用自如,常有直飛云天或一瀉千里的激越輝煌之感。如圣·桑的《引子與隨想回旋曲》,中段6/8拍片段中的滑奏,又如《 哈瓦奈斯》中段第二次快板中,上行三度、六度和下行六度的雙音滑奏,不僅要求雙音的 間距準確.而且要求走向強弱分明。又如維尼亞太斯基d小調第二協奏曲第一樂章結尾段的快板中,兩句由高把位下行的滑奏,它不但要求半音拖指清晰,具有明快的顆粒性,且四音一拍節奏要求也極為嚴格,使五拍滑奏之后準確地落在第六拍的F音上。
滑音的演奏,其效果好壞,在于快慢的掌握,幅度的大小.以及間距的準確。對于從低把位上行或從高把位下行的同指滑奏,更需要左手要有極好的控制能力。這種演奏技法雖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好,但只要認真練習是可以逐漸掌握的。初學者的練習可以將手指(通常以二指或三指為好)用類似揉弦的動作,慢速向上或向下間斷的拖、推,半音之間的距離要求準確.練習由慢漸快,待動作適應熟練后,其效果也就不難顯現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上行或下行間距短的滑音,在運用上一定要恰到好處而不能表現過分,且要根據作品風格和樂曲本身的要求而用,否則就會如同慣于濃裝艷抹一樣,失去了作品本身應有的純美。而對于間距寬的同指滑奏,若左手缺少顆粒的清晰度,以及均勻準確的節拍,同樣會使這種演奏技法的輝煌感喪失貽盡。
在小提琴豐富的演奏技法中,各種裝飾音的運用無疑能體現出演奏家們不同的素質和水平。對于習琴程度不等的廣大朋友們,努力學習,認真探求是尤為重要的。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