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鋼琴演奏的三種基本彈奏法對音色的影響。
(1)非連奏,即:“顆粒性彈奏法”。觸鍵時,要求下鍵、起鍵速度要快,觸鍵的瞬間具有一定的爆發力,使手指的揮動有較快的速度。再加上牢固的指尖,就會發出結實,明亮集中而富有顆粒性的聲音。貝多芬奏鳴曲中《降D大調奏鳴曲》OP2、NO1的主題第1小節至第8小節就是運用這種非連奏的手法演奏的。彈奏時應使手指在琴鍵上停留的時間長一些,不要過于短促,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和旋律感,融入小臂的力量使聲音明亮、厚實、富有穿透力。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第三首的前奏曲BWV848,整首曲子都是要求用非連奏的彈法來演奏的,彈奏時。可用指尖的前端觸鍵,其下鍵速度要求要快,要有一定的顆粒性,就象一顆一顆穿在一起的珠子,清晰、明朗,毫不拖沓。
(2)連奏,即鋼琴演奏中的歌唱性奏法。主要用于抒情性的歌唱旋律、圓滑連貫的音型,流暢的旋律性經過句,琶音和分解和弦等。緩慢的觸鍵是創造柔和歌唱性演奏聲音的關鍵因素。這種以水平方向的用力方式,可以使琴鍵以一種緩沖的方式受力,從而使發出的音色柔和連貫,圓潤歌唱。眾所周知;鋼琴的聲音一經發出,只能逐漸消失,不能一直保持,更不能增強。因此鋼琴上的Legato更多的是演奏者內心的Legato。在肖邦的夜曲中有很多的連奏,這要求演奏者本身就要具有發自內心的情感。貼近作曲家的心靈,體味蘊含在作品中的獨特韻味,恰如其分的表現出肖邦那種獨具的詩人氣質,這樣才能奏出更加完美的音樂。
(3)跳音奏法,一方面不同的時值的跳音,根據音樂特性的需要而具有不同的音響特質;另一方面,手的不同動作部位演奏的跳音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在王建中的《猜調》中有大量的單音旋律需要跳音奏法。作品要求聲音短促集中,輕快透明,力度較弱但速度較快。在手指積極主動地彈奏跳音時手腕與手指的配合協調,與之融為一體,使聲音靈巧集中,富有彈性。
無論用何種奏法,必須根據樂曲風格的不同和音色的需要而在彈奏方法上做出相應的變化。甚至在同一風格的范圍內,奏法也是靈活多變的,絕不能做出嚴格的規定。
3、觸鍵速度與力度也是引起音色變化的因素之一。
觸鍵速度影響著聲音的強弱,觸鍵速度快慢與聲音力度強弱成正比:觸鍵速度又影響著聲音的音質,決定聲音的明暗,剛柔、顆粒性與連貫柔和性等。觸鍵的速度與彈奏力度有關。要彈得響些,力度就要用的大一些,用力部位會產生相應變化,觸鍵速度也應該更快。因為觸鍵速度快,鋼琴的榔頭擊弦時間極短,琴弦的基音振幅較大,同時所產生的泛音也會多起來,總的音色就很明亮。例如肖邦的《革命練習曲》左手部分就要求迅速而且清晰,這要求手指有明確的觸感,迅速的下鍵,指尖的觸鍵點要小,指尖抓緊,聲音集中,手指觸鍵干凈,手腕松而不懈,使音色明亮,音樂富于動感。要想彈的柔和些,觸鍵速度就要放慢。因為觸鍵速度慢,琴弦的基音振幅小,所產生的泛音少,音色自然就柔和些。
4、觸鍵深度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音色。
一般來說,觸鍵深,可以獲得豐滿厚實的音色;觸鍵淺,可以獲得一種虛無飄渺的音響效果。同一個樂句中,觸鍵的深度也是不一樣的。在重要的音上、需要強調的音上、旋律高點音上、時值長的音上,等等情況下應彈的深一些;而在樂句較輕弱部位的音上、時值較短或處于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上、樂句收尾音上,等等情況下應彈得淺些。在快速音流的華彩句中,決不能把琴鍵壓得太深,需要應又輕又淺得觸鍵奏出清脆透明,富有彈性的聲音。在一些史詩性風格的作品中,為了表現旋律悠長,氣息連貫,奏出厚重而深沉的音色,就要求手掌打開,手型放平,用手指指肚面積較大部位觸鍵,而且使手指在貼鍵后把力量推下去,下鍵慢一點,觸鍵深一點,用力多一點。在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賦格》中的第一首前奏曲,彈奏時用手指前端,面積較小的部位觸鍵,手腕略高一點,讓手指先接觸琴鍵后再順勢把力量放下,手臂放松,下鍵速度慢些,用淺觸鍵的方式演奏,這樣可以讓泛音更多地充滿房間,使聲音挺拔而不顯的沉重。特別是在印象派時期,由于音色對比更豐富,層次要求更細膩,在觸鍵的深度方面就需要更加細致。
幾百年來,鋼琴這門藝術經過無數演奏家、教育家的辛勤探索,不斷地從那些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客觀規律。形成了今天較為科學合理的現代鋼琴演奏體系。鋼琴演奏的技巧訓練是與音樂的表達緊密結合不可分離的。鋼琴藝術不是音符和節奏簡單的拼湊,在他們之中蘊藏著豐富的音樂內涵。需要通過熟練的技術將音樂向更高的藝術境界轉化,以音樂帶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目的是通向一個共同的山峰——藝術之巔。在做技能的訓練時,不能忘記樂感,這兩者要同時進行,這直接影響到鋼琴演奏的審美駕馭能力。在技術訓練時注入音樂情感的表達,這將會使我們受用終生受用。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