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樂欣賞中感性和理性的關系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音樂不過是一些同時或相繼發生的、有一定規律的聲波震動。人類之所以把這樣一個物理現象制造出來作為“藝術”而加以欣賞,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聽覺對于這種現象有著特殊的感受力。一般人的聽覺可以聽到頻率大約在20--20000赫茲的聲波震動,對500--4000赫茲以內的聲波震動尤其敏感,可以明確辨別不同振頻之間的差別,這也就是常說的“音高感”。此外,人的聽覺對聲波震動的幅度也很敏感,不同的振幅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力度,也就是常說的“音值”等等。正因為人的聽覺可以辨別音值,音色,音高,所以才借助樂器和人聲制造出符合一定規律的樂音,通過樂音的組合,產生優美的旋律及和聲;把不同的樂音按不同的節奏組合在一起,產生一定的特殊旋律等等。但是音樂對于人來說決不是一些能夠滿足感官刺激的現象,應該是從生理感官的接受到達心理層次的的感受,再加上理性認識的參與,從而形成一種全身心深刻而持久的審美體驗。這其實就是意味著音樂欣賞其實也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結合的過程。 音樂欣賞是作為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欣賞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普遍的還是情感化、觀念化的欣賞方式。當我們打開CD,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時,一組和聲或一段節奏,我們首先不是要得到什么知識,而是為了得到某種享受,音樂在這里只是提供一種感受,并且這種感受力是在聽覺的直觀中獲得的,任何有關這部作品的知識都無法代替這部作品給聽眾的感性樣式,也不能滿足人們在音樂欣賞中所實現的審美需要。如我們通過學習音樂史知道肖邦的《b小調諧謔曲》是在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后創作的這首樂曲,作品中蘊涵著肖邦的愛國熱情和波蘭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精神。但是假如我們從沒接觸過這個知識,那么這只是一個知識而已,不代表什么,只有我們親耳聆聽了這首音樂,這些知識才能和我們的聽覺欣賞結合起來,幫助我們剛好地感受這首樂曲。由此可見,音樂欣賞作為一種感性直觀活動的本質是不變的,但是要讓這種感知更加完美的完成,一定要有這種理性的知識相結合。理性認識只是對最終的審美體驗起到一種強化作用,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欣賞中不僅對一首樂曲的感性特征予以充分的把握,還能從觀念上、思想上理解它的內涵,那么我們的感受就回受到來自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這兩個方面的作用而得以強化。應當說音樂欣賞帶給人的感性體驗,是高于感官刺激之上而又超越理性認識的一種最高層次的心理活動。
當然我們不能期望每個人在每次聆聽音樂的時候都能夠作一個真正的欣賞者,都能達到審美感受的最高層次。在很多情況下,音樂在人的生活中起著娛樂、裝飾性的作用,人們對他的欣賞也只是在表層的、感官的階段上進行。但是這種欣賞方式不能算作完全的、充分的審美體驗。
總之,對于一個欣賞者來說,無論是感情上的共鳴還是觀念上的把握,都不失為獲得審美感受的一種途徑。音樂欣賞也的確需要調動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每個人都有一把打開藝術殿堂的鑰匙,關鍵是你怎樣用它。我們應該作到盡量從理論上充實自己,在想象上放開翅膀,挖掘真正的音樂本質和內涵,對音樂有一個全新和更為深入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音樂美學〉蔣一民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
2 〈音樂欣賞講話〉錢仁康編著 上海音樂出版社
3 〈中外經典音樂欣賞〉周世斌編著 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