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暢想曲》是當代著名作曲家劉文金青年時代的作品,作于1960年。作者采擷了三門峽水庫工程中的幾個畫面,采用回旋曲式結構,描寫了三門峽水庫的雄偉壯觀,刻畫了建設者們豪爽的形象,表達了他們崇高的志
《三門峽暢想曲》是當代著名作曲家劉文金青年時代的作品,作于1960年。作者采擷了三門峽水庫工程中的幾個畫面,采用回旋曲式結構,描寫了三門峽水庫的雄偉壯觀,刻畫了建設者們豪爽的形象,表達了他們崇高的志愿和對未來的憧憬。
作者對樂曲寫有如下說明:當人們登高展望時,整個三門峽水庫的壯觀引起了無限廣闊的引以自豪的感受,音調激情而高亢。
引子,比較遼闊、激昂。在這個引子過程中,要避免過慢、停滯的感覺。
第一段富有舞蹈性節奏的主部音調,展現了建設者們愉快豪爽的形象。這段節奏比較鮮明、熱烈。所以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不要太擠。
第二段進一步表現了建設者們崇高的志愿和堅定的信心。這段音樂比較富有歌唱性,在演奏#4的過程中,#4的裝飾一定要清晰。
第三段音調輕松、含蓄,較前面一段稍平緩,作了同主音的調性轉換,很有特色。
第四段主要表現對于勞動的贊美和對未來的想象。音樂比較優美抒情猶如群舞。這是比較歸正的三部曲式。由于采用37弦二胡較為擅長的把位,所以在演奏過程中不要太過于粘滯、苦澀。要盡量使其流暢,同時要注意揉弦的變化,有時揉弦有時不揉,揉與不揉巧妙結合。
第五段為小快板,音調時而輕松愉快,時而情緒緊張,表現了勞動的場面。在這一段里出現了較多的跳把,需經過反復的練習才能達到快速、準確。在演奏1、2、3、5這四個音的時候,左手的手形要取中,一三指向外延伸。為了把音樂推向高潮,可以把撥弦的左手去掉,把注意力放在右手,注重運弓的長度和力度。在后面的三連音的演奏中應避免演奏的狹窄與不平均,也就是要表現得寬廣均勻而有氣魄,一氣呵成。要提醒的是,本段最后一個音切勿收得潦草,一定要順勢強收,以確保本段音樂形象的完整性。
第六、七段和尾聲是主部和第一插部的最后再現,樂曲是熱烈地而且是闖入進行的。2的連接很妙,使尾聲與全曲渾然一體,自然而流暢。在本段中可以把連線都去掉,這樣就加大了音樂的強度,形成了一個漸進增長的勢頭,一直到有力的結束。
《三門峽暢想曲》被譽為二胡與鋼琴結合的典范,是二胡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