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學相長
劉明源在教學中,總是以一種謙虛的態度來教學生。他認為學生也有自己對藝術的見解和看法,他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學生演奏的只要是合理的,他都會認可,并且對于好的音樂表達,他也會學習借鑒。例如,對于一些登門求教的學生,劉先生都會很謙和的對學生講:“你和我都是學習拉琴的,如果說今天有點差別,那只是我比你要早學了幾天,向你介紹一下學琴拉琴的經驗而已。”<54>他是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切磋拉琴的藝術,共同提高。他在教學中,以實際行動教給了學生學琴之道。
據劉明源先生帶的第一個研究生沈誠介紹,他在學習期間,曾到山西、河北、河南、陜西四個地方去采風。這期間,跟當地一些名琴師、板胡界的朋友都有接觸。特別是西安有一個叫楊滿園的琴師,是陜西省著名的秦腔板胡演奏家。沈誠到他家去,聽他拉了一首《秦腔牌子曲》,其中有一句拉的非常華麗,跟譜子上的不一樣。沈誠就跟他學了一招。沈誠回到北京后,到劉老師家。劉老師就問他學的怎么樣?沈誠就把剛學的那幾招拉了一遍。當時劉老師正在做飯,剛拉完,他就過來問我是怎么拉的,沈誠又拉了一遍。劉老師馬上就在板胡上拉出來了。從此以后,《秦腔牌子曲》行板中的那句就都改為那么拉了,包括他后來錄音灌唱片。所以,劉明源先生對藝術非常敏銳,一聽到有特點的處理,他就學,他就是不斷的向民間學習,他會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的養分,來豐富自己的演奏藝術。這就是一種非常虛心的學習態度,這也是支撐他能夠達到那么高的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七、鼓勵學生勤學苦練
一般都說劉明源先生能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很聰明,有著非凡的天分。其實劉老師年輕時學習拉琴非常刻苦。冬練三九,他是天天洗澡換衣,因為內衣都濕透了;夏練三伏,流下的汗把凳子和放凳的地面都淌濕了。正是這樣的苦練,才造就了劉老師“非凡的天分”。由于劉明源老師深知勤學苦練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教學當中,總是教導學生不要怕吃苦,他說:“要掌握技巧,絕非一日之功!技巧是一定要掌握的,而要掌握好,只有勤學苦練!”
器樂演奏對演奏者手的條件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演奏的好壞并不僅僅是由手的條件來決定的。一般都說劉老師長了一雙天生拉二胡的手。但是劉明源老師經常告訴學生,只要肯下苦功練,就能克服天生手不完美的條件,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獲。他經常告訴學生他年輕時學習拉琴時的艱辛,讓學生克服不用下苦功練琴就可以成才的僥幸心理。
八、重視舞臺音樂演奏
作為一名器樂演奏家,辛勤的練習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在舞臺上釋放光彩。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舞臺演奏,劉老師也是非常重視的。因為很多人上臺演奏都會感到緊張,臺上的一分鐘很可能會發揮不好而毀了臺下的十年功。所以舞臺上的音樂演奏是非常關鍵而重要的一環節。
劉老師通常在為學生打完基本功之后,就開始講舞臺音樂演奏。他通常告訴學生,上臺演奏的時候一定要想用心來拉琴,而不是想的用手指頭在拉琴。在演奏一首作品的時候,可能有幾百小節,上千小節,如果你把它作為音符來演奏,它就會枯燥無味,但是如果你把一個樂曲,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故事來講,那么故事永遠都是跌宕起伏的,結尾就是故事結束。你怎么能抓住觀眾的心,你要能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音樂實際上就是說話,是你的心在說話。他曾經在教學生蘇敏時說:“你上臺,千萬不要小家子氣,雖然你是女孩,但是在臺上就是演奏家,要非常大氣,有大將風度,不能扭扭捏捏,而且你在臺上不要有男女差別,不要覺得我是女孩子,就做小女人,要做大家。”蘇敏被采訪時說:“我上臺拉獨奏的時候,我永遠都覺得我是個演奏家,在臺上我很自信,沒有唯唯諾諾的那么一種感覺,就是因為從小跟劉老師在一起,他就給我灌輸這樣的思想,我上臺覺得誰都沒有了,就我自己,我給大家聽的就是我的心。劉老師曾對我說:‘你看我在體育館里演出,坐著上萬的人,但是在我眼里就空無一人,我是在對著大地,對著我眼前的一個世界來拉琴,而不是對著某一個人。’我覺得劉老師特別了不起,除了教我這些,他甚至細致到包括我在臺上怎么走,怎么謝幕,怎么抬頭,在臺上展現一種怎么樣的形象,一個樂曲的處理,最光纖的亮點怎樣展示出來,他都一步一步的教給我,這些都是讓我終生受益不盡的。”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