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聲中部的復三步曲式
A為引申型的單三
a(1-12)
b(12-22)
a1(22-31)
B為無再現的單二
c(31-39)
d
連接
A原樣再現
全曲為復三部曲式,分三段,樂曲開始的前兩小節為“引子”,為主題段落的進入做了鋪墊。
第一段和第三段為同一主題,雖然沒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由強拍到弱拍一搖一擺的節奏,同樣體現了輕舟蕩漾的形象。寧靜舒緩、深沉婉約,仿佛微波輕拍船舷,又仿佛一只小船在夏夜寂靜的星空下緩緩地飄蕩,令人陶醉。中段的速度轉快,節奏活躍自然,速度如船槳般輕松開朗,十分有生氣,并從小調轉入了大調,從四拍子過渡到了三拍子。這時,第一部分那如歌的行板又代替了這短暫的愉悅,外聲部與內聲部一應一和,旋律由原來的“獨唱”變成了“二重唱”。最后,隨著音樂力度的逐漸減弱,小船仿佛也慢慢離去,只留下那閃耀著的星光和寂靜的夜空。
全曲的結構如下:
A(單三部曲式)——B(開放的單二部結構)——A’(略有裝飾的變化再現)
(1-31)(31-53)(53-83)
第一部分(A)為原樣再現單三部結構,以g小調為主要調式進行發展。它可分為三個樂段,即a b a。第一個樂段為一平行樂段,通過g小調與ЬB大調的轉換,最后落在了g小調的主音(t)同時也是ЬB大調的Ⅵ級和弦上。
第二樂段又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樂句末的和聲走向是屬七(D7)到主音(t),顯示出了樂句的穩定性;第二樂句是以重復第一樂句的主題材料開始的,由于在第8小節音樂形成了一個小####,從而延遲了第一樂句相應部分的音樂,使第二樂句成為了第一樂句的擴充,長度是第一樂句的3倍。這樣的擴充,其結果是一個兩小節之后兩個一小節,形成了結構的分解,之后以兩小節的片段來結束,從整體看來又是前面兩個一小節的綜合。樂句末的和聲走向為t-s-K46-D7-t,為原調的完全終止。這樣的和聲走向使第二樂句保持了充分的穩定意義。
雖然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運用了不同的終止式,但它們的基本音型相同。緊接著為第三樂段再現部的進入,這是第一樂段的再現。這時再現部的開始為這一終止式在主調上的解決。這一樂段沒有引進新的主題材料,其結構與調性相同,但所表現的意義和作用有所不同,它不再是樂思的初次陳述,而是起強調和鞏固作用。這種再現是揭示樂思,完成音樂表現內容的一種手段,結束在屬調上。
第二部分(B)是對比中段,開放的單二部曲式。之所以開放,是因為它結束在了屬音。這一部分是前面主題的展開,調性轉入G大調,情緒明顯變開朗,產生了新的對比主題,有了更多的發展趨向。這一部分包括兩個樂段,并且最后加入了連接部,目的除了為新形象做準備外,還具有一定的過渡作用。第一樂段為方整性平行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樂句都是從主到主的進行,穩固了調性,同時也確定了新材料與舊材料的不同情緒特點,使情緒逐漸發展到####。
第二樂段為開放式非方整性平行樂段,節奏的突然變化增加了整個情緒的緊張性,伴奏聲部還保持著原來的律動。緊接著進入了新的主題片段,即連接部,調性變為升C旋律大調,片段動機不斷向上的模進以及連續的琶音減七和弦,以反向的主題動機銜接了主題動機與再現部。
中間部分由于沒有明確的終止式,所以顯得很不穩定,而速度的變化更化強了這種不穩定性的程度。
第三部分(A’)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但為略帶裝飾音的變化再現,即只是加強了內聲部的復調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