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霞
井陘拉花形成并流傳于層巒疊嶂、鐘靈毓秀的太行山東麓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它在文化部舉辦的“群星獎”、中國民協舉辦的“山花獎”、“中國民間藝術節”等角逐中屢摘桂冠,并遠赴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澳門等地進行文化交流,足跡遍布海內外,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其一,內容的悲劇美。藝術源于生活。在交通閉塞、地瘠民貧、戰爭頻發的井陘,千百年來,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的故事頻頻上演,拉花就是勤勞質樸、堅韌不拔的井陘人民翻山越嶺、逃荒謀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苦難藝術,它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重的震撼人心的悲劇色彩,從“拉花”是“拉荒”的諧音中便可見一斑。但拉花悲而不哀、悲而不餒,是井陘人民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呼喚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拉花道具中的“傘”寓意“風調雨順”,“花瓶”期盼“平安美滿”,“包袱”則象征“豐衣足食”。
井陘拉花至今仍是當地年節廟會、慶典敬神時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民間俗語,在當地婦孺皆知。當代拉花把表達歡快喜悅情緒的“快板”融入了音樂舞蹈之中,用跳躍喜慶的“快板”反襯高亢悲壯的“慢板”,“寓喜于悲”、“悲喜交集”,凸顯悲涼、剛勁、豪邁的藝術風格。
其二,動作的內涵美。拉花動作與井陘地理環境和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女角“丑婆”基本動作“撥林上山步”,用前俯后弓、擰肩撇腳等簡潔凝練的舞蹈語匯,展現了小腳女子在荊棘叢生的坎坷山路上艱難行進的姿態,激發了觀眾的想象力;“雁南飛”通過肩部和手腕的起伏動作,形象地模仿了大雁展翅高飛的形態;“拉弓扇”以拉弓射箭的姿態為素材,勾勒出一幅山鄉人民狩獵的生活畫面。
拉花動作的雕塑感較其它舞蹈更為強烈,它的每個動作都貫穿動與靜、剛與柔、擰與抻的交替迅變過程,運行中一剎那的“停頓”恰如京劇中的“亮相”,讓人不禁拍掌叫絕、久久回味。傳統拉花有三大流派,概而言之,東南正拉花穩健沉靜,莊旺拉花活潑靈巧,南固底拉花(踩蹺拉花)如同一幅工筆畫,精致優雅、功夫頗深,民間古有“固底拉花一片功”的說法。拉花動作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極其豐富,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獲。
其三,音樂的深情美。井陘拉花音樂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的色彩,它以深沉、強烈、哀婉、悲涼為主要特色,與拉花舞蹈動作的豪邁、剛健風格渾然一體,交相輝映,給觀眾留下難忘的美感。
拉花的曲牌有《臘梅花》、《小二番》、《八板》等,主奏樂器有:大管、小管、笛、笙、嗩吶等,再加入大鼓、小鼓、云鑼、小镲、大镲等打擊樂伴奏,使音樂節奏鮮明、錯落有致。演奏中時而高亢悲壯、時而歡快喜悅,時而粗獷豪放、時而婉轉抒情,你必須靜下心來,屏氣凝神,如沐甘霖雨露一般,靜享如同來自天國的音樂潤澤。它有著優雅的古典芬芳,隨著這樣的音樂,你可以諦聽千年以遠的先民歌唱,可以窺視一對隔世戀人的心曲幻影。在演出時音樂與舞蹈相互映襯、樂舞交融,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沖擊力。
井陘拉花堪稱是一朵舞動在太行山麓,歷經歲月滄桑洗禮,愈加綻放時代風采的民間奇葩。
(作者系井陘拉花藝術研究會會長、石家莊市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