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節奏也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節奏感在幼兒音樂活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音樂節奏感也成為幼兒教育音樂活動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如何能讓幼兒在節奏中感受音樂的美妙以及理解、領悟音樂節奏元素并且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能力,我選擇音樂的基本要素——節奏作為研究目標,初步探究幼兒音樂節奏感的培養。
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使幼兒能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節奏美,并能準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拍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差。因此,老師要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些簡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對幼兒進行培養。
一、激發幼兒對節奏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么我們很難讓幼兒掌握這方面的能力,所以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幼兒在節奏方面的興趣,人是受環境影響的,所以當幼兒一進入班級,我就盡可能地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來吸引幼兒。
首先,教師用自身的行為去感染幼兒,教師彈琴讓幼兒傾聽,教師跳舞讓幼兒欣賞,并且讓幼兒多接觸音樂,除了每周的兩節音樂課外,每天抽出一定時間進行音樂活動。每天利用各個環節活動時間放音樂,比如在幼兒喝水環節教師放電子琴示范曲的第十一條就是小女孩喝水,示范曲十二條就是小男孩喝水,示范曲第一條是排隊,當教師彈歌曲《小星星》時幼兒會馬上感覺是安靜的音樂,該上課了,教師在一日生活中去引導幼兒聽音樂,感受音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此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節奏廣泛地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因此,從現實生活出發來尋找節奏是讓幼兒感知、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的有效途徑。例如:幼兒喜歡的動物的叫聲,小雞叫“嘰嘰嘰、嘰嘰嘰”、公雞叫“喔喔喔――”、小貓叫“喵――喵――”等;自然界的聲音:小雨聲“滴答,滴答”、吹風聲“呼――呼――”,流水聲“嘩啦嘩啦”等;交通工具的聲音:火車聲“嗚――嗚――”,汽車聲“嘀嘀―嘀嘀”等。這些聲音都是非常形象的節奏,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輕松地找到這些聲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幼兒產生了模仿這些節奏的興趣,并用口說、拍手、借助樂器等形式表現出來。雖然幼兒本身對“節奏”并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充分發揮語言的節奏性,培養節奏感。
在日常生活或教學活動時,可以從兒童名字的呼喚、小動物名字、童謠、順口溜等孩子們熟悉的語言中找出一個最短小、最簡單的節奏型,從這里入手對幼兒進行最初的節奏訓練。如:節奏型范例:
|| × × | × × × || ||× × | ×
劉 爍 徐 子 陽 小 兔 大
× × | × × × | |
灰 狼 小 老 鼠 。
還可以結合詞組、兒歌、短句,用游戲的方法進行訓練,讓幼兒掌握一定的節奏型,探索語言節奏的規律。如在語言課《數一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有節奏地說兒歌。
|| × × × × × — | × × × × × —|
山 上 一 只 虎 , 林 中 一 只 鹿 ,
× × × × × — | × × × × ×—|
路 邊 一 只 豬 , 草 里 一 只 兔,
× × × × ×— | × × × 0 |
還 有 一 只 鼠。 數一 數,
× × × × × —| × × × × × —||
1 2 3 4 5 , 虎鹿 豬 兔 鼠。
這樣幼兒不僅在說兒歌上感覺瑯瑯上口,而且又訓練了幼兒的節奏感。
三、通過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學習節奏。
通過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動作在幼兒的認識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音樂主要靠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表現手段來表達。要使幼兒感受這些表現手段所表達的內容,單靠聽覺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在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時,需要有動作的參與,一定要讓幼兒在活動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來訓練幼兒運動神經感受的反映和身體動作的協調。動是符合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的,這個動強調的不是動作的優美程度,幼兒的注意力也不主要表現在動作上,而是以音樂刺激聽覺、產生印象,再以身體的動作來表現音樂,把音樂的情緒、速度、力度表現出來,聽音樂多,老師講的少,發揮幼兒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強調創造力的培養。身體動作是感受音樂節奏的生理基礎,它對幼兒節奏感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腳、搖動、敲打、走、跑、跳等動作都是讓幼兒用身體來感受節奏以及音響效果的很棒的活動。在學習節奏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運用身體動作來表示節奏,這種表現自如、靈活、不用老師教,老師只不過加以引導就可以了。比如故事《大象和蚊子》中幼兒表演時模仿大象走路時動作較慢并且步伐顯得較沉重嘴中發出咚-咚-咚-咚-的聲音很快就將大象的形象表現出來了,另外小鳥飛,小兔跳,小貓走,烏龜爬,敲門的動作等都可以讓幼兒用身體來表現。例如教師彈琴幼兒區分音的高低,教師彈低音區且節奏較慢時幼兒會自覺地用大象的動作來表示,教師彈高音節奏稍快時幼兒會用小兔子來表現音樂,可見在幼兒的眼中,自己的身體不僅能自己支配,小腳還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律動《快來拍拍》中幼兒跟隨音樂邊唱歌邊做動作,唱到哪小手就拍到哪,這樣的活動他們非常樂意參與。因此,無論在哪一個年齡階段,律動都是他們最喜歡的音樂活動。
四、利用生動形象的節奏圖譜學習節奏。
圖譜可將復雜的音樂材料形象化,它不但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而且易于幼兒理解。對幼兒來說,簡單的節奏圖譜(×× ××)缺乏形象性和生動性,因而空洞乏味,幼兒不易理解也沒有興趣學習。而用生動形象的圖形來表示節奏,不但能吸引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而且幼兒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學習節奏。
如圖所示:用一只小狗表示一拍,半只小狗只剩一條腿了站不穩了在腳下放一塊土地為八分音符表示半拍,幼兒一次就能記住,而且不會忘。又如:在節奏樂《大雨和小雨》中,用大的雨點表示強的部分,用小的雨點表示弱的部分,這一形象的圖譜能幫助幼兒很快掌握強弱不同的節奏并通過身體動作或樂器表示出來。
再如教師可以將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制作成小手絹,然后將手絹晾在一條高度適中的繩子上幼兒可以按照音符節奏跳過去,跳的對的小朋友可以再拿一塊音符手絹掛在繩子上,這樣有大大增加了幼兒的積極性。
五、以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練習節奏。
幼兒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因此,我設計了大量的音樂性游戲,引導孩子們在歡快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如歌唱活動中的即興節奏游戲,我們根據歌詞內容設計游戲,讓孩子們邊唱邊玩,在快樂的游戲中感受和掌握歌曲節奏。歌曲《小黑豬》,在幼兒熟悉旋律的基礎上,教師可領幼兒根據圖譜有節奏的說歌詞,熟悉歌詞后幼兒可有節奏的說歌詞并加以表演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高人走矮人走》中幼兒可根據教師琴聲的高低判斷高人走還是矮人走,游戲難度不斷增加,節奏類型不斷變化,富有情趣的游戲讓枯燥的節奏練習變成了快樂的即興表演。孩子們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綜合音樂能力
六、分辨旋律、樂句的節奏型。
如聽音樂找節奏型: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增強記憶,發展幼兒的有意注意,從明顯的節奏型對比開始。
從最簡單的來說,在教幼兒認識音符中,教師可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情境吸引幼兒,比如四分音符幼兒可扮演小蝌蚪喊媽媽加上大拇指食指一閉一張的手勢,嘴中喊“媽啊”來表示表示一拍,八分音符嘴中則發出短促的聲音“媽”并加以手勢表示,熟悉之后教師念出節奏型幼兒尋找匹配節奏型。
七、引導幼兒創編節奏。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幼兒學習掌握各種節奏地同時,還要注重幼兒音樂創造性的培養,引導他們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如:在學習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的準備活動中,我們啟發幼兒根據小雞的不同情緒,來創編模仿小雞叫的不同節奏,并要求在模仿完叫聲后,完整地說出這樣叫的小雞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樣。幼兒對這個游戲非常感興趣,都積極參加,創編了許多不同的節奏。
八、打擊樂器的運用:
演奏打擊樂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不同音色的樂器可以表達不同的音樂形象,剛開始可以讓幼兒隨便敲打著玩,目的是讓幼兒了解不同的樂器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對樂器熟悉之后給幼兒一首熟悉的小歌曲如:《我愛我的幼兒園》教師稍加引導幼兒便可以跟隨電子琴伴奏邊唱歌邊打節奏了。
打擊樂器可以更好的表達音樂的內容,各種樂器演奏不同的節奏型,多聲部進行配合,會有很豐滿的音響效果,同時幼兒間的相互傾聽協調配合,也能更好的促進同伴間的幼兒相互合作,培養幼兒的成就感。
總之,以上策略可單一使用,也可融合使用。但不管怎樣,教師在運用這些策略開展節奏學習活動時,都應注意與游戲化、情境化的教學形式相結合,讓幼兒主動感受、發現節奏的規律,對節奏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