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專業分工,傳統戲曲音樂始終沒有能夠形成與表演分離的創造法則,更沒有構成蘊涵戲曲創造規律的作曲技法的完整體系。于是戲曲音樂的創作在歷史上從來就只能依靠有才識者憑借著靈氣來摸索和體悟,在低起點上操作實施,而很難具有專業音樂那種起點高、效能好、發展快等優長。同樣因為缺乏專業分工,民間音樂在藝術發展上的那種經驗性積累狀態,也總是壟斷性強而可傳性差,常常還會導致成就的中斷和失傳。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加強、加快了戲曲音樂的職業教育,但是卻至今也遠未能夠完全解決全國戲曲音樂創作的專業作曲問題,也還沒有能夠完整地建設起高度專業化所必需的戲曲音樂基礎理論和技術理論,嚴密而全面的專業訓練方式,知識傳承上完備的、循序漸進的方法,及其在操作上獲得較強的可行性和應有的高效率。
另外,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的環境中,我們也總不時可以感受到傳統戲曲音樂與時代的某種脫節。至于當代戲曲音樂在表現戲劇情感的深度與廣度、音樂技巧發展的高度、形式完善的程度上,雖然我們已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甚至是突破性的發展,然而,發展空間也依然還是巨大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停止前行的步伐。
文化自覺,還要自明
第三還要自明,即明確地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努力目標。
在現代戲曲音樂發展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來追求牢牢把握戲曲音樂的民族性與現代性這樣的“雙重視點”, 努力培養應有的中外音樂文化的“雙重樂感”,積極建構學貫中西的“雙重修養”,來更好地完成戲曲音樂傳承與發展的艱巨使命。
在戲曲音樂的現代發展中,同時關注并解決好民族性與現代性這兩方面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工作的核心。其實,它們也正是近百年來整個戲曲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中兩個具有普遍意味的核心問題。
作為戲曲音樂現代化進程重要標志的專業性建設,始終也就是緊密地聯系著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而進行的。這就使它在對自身傳統既繼承又發展,既要學習借鑒外來音樂文化也要恪守民族音樂特性這些問題上始終緊密糾纏,體現了戲曲音樂發展中的古今關系與中西關系的某種一致性。長期以來,貫穿于近百年來的戲曲音樂發展中,那種不間斷的沖突與探索的格局,莫不反映著我們在民族性與現代性這樣兩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上所歷經的種種收獲,以及尚未自覺的那種困惑。
如何把握戲曲音樂的民族性,或許特別應該從它與中國人民緊密的精神聯系上去認識,要從它作為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音樂戲劇化的方式與技術的完整積累上去認識。而要追求戲曲音樂的現代性,或許還應從它在表現新的社會內涵時,如何推動形式發生創造性的變革,同時獲得新的精神與氣質,尤其是在對現代音樂技術的吸納,以及自身的民間性向專業性的轉換中,如何獲得自然融通,并保留自身優良傳統方面加以認識。但是,這些都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均需要長期苦苦追索、反復探尋的重大課題,容不得輕率馬虎和簡單粗放。
作為發展中的傳統音樂,戲曲音樂的創作、教育、研究也都應該具有必要的開放性,應該溝通古今中外。我們在確立戲曲音樂自身發展的民族性和現代性的雙重視點同時,也要積極建立我們對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的雙重樂感,培植我們學貫中西的雙重學養。
因此,我們特別需要呼吁戲曲界與音樂界的聯合。兩界共同攜手,關注本應一致列為自己重點研究對象的戲曲音樂文化,這將是獲得對中國戲曲音樂更是對整個民族音樂文化真正自覺的一個重要前提與基礎。雙方如果今后能在戲曲音樂的教學與科研方面開辟從教材、師資、科研項目到專業設置等諸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以此切入整個民族音樂,必將打開一個中國戲曲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與研究的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