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看過一部日本電影《絕唱》 ,主角是當時紅遍亞洲的金童玉女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看那部電影的時候年歲尚輕,閱世還不深,更沒有寫作劇本的經驗,但“順從也是愛,也是征服”的感慨卻清晰地烙在了心頭。
許多年前,因為創作秦淮佳麗柳如是劇本,接觸到另一位佳麗董小宛生平。秦淮佳麗董小宛與如皋才子冒辟疆的愛情故事,仿佛就是記憶中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主演的電影《絕唱》 。一樣懸殊的家庭背景,一樣因為背景懸殊所招致的傲慢與偏見,一樣由弱勢一方在默默順從里所表現出來的寬容、慈悲與承擔,一樣是女主角患了絕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宣告了對傲慢與偏見的絕地征服。愛到絕境,生命也到了終點。那個小雪與順吉,這個董小宛與冒辟疆,他們的愛情傳奇,何其相似乃爾?于是乎,很早就有了創作一部以董小宛生平傳奇為題材的劇本動機。
許多年下來,圍繞董小宛生平故事的劇本雖然沒有寫,但是董小宛與冒辟疆的愛情傳奇卻一直縈繞在心際,揮之不去。劇本創作,有時要等待一個契機、一個由頭,有一份托付。有時契機有了,由頭有了,托付卻沒有,或者不堪托付;有時看似可以托付了,卻沒有了契機和由頭。如此延宕數載,劇本終究還是未曾動筆。其間,倒是有心去過冒辟疆的家鄉如皋,憑吊了冒辟疆與董小宛共同度過九年生活的“水繪園” ,冒辟疆悼念董小宛的綺麗長文《影梅庵憶語》也是讀了一遍又一遍。如果說初始接觸董小宛生平還是因著她與柳如是的同代人關系,是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中關注到了她纖弱嬌小的身軀,那么經由冒辟疆《影梅庵憶語》的一遍遍吟詠,則更清晰地看到了董小宛這個看似身體纖弱意志力卻極其頑強的非同凡俗的女性。有一種征服是順從,順從不是不爭取,而是更韌性地爭取。這種韌性爭取,往往表現為一種寬容,一種慈悲,同時伴隨著一份如影隨形般的苦難承擔。所以肯寬容,能慈悲,甘愿承擔有如魔咒般纏繞身心的磨折,歸根結蒂源自一份主動的愛。愛得越深切,順從越持久,久而久之,順從便化為了另外一種征服,最終到達愛的彼岸——哪怕彼岸是地獄,是天堂,是死亡。
我讀《影梅庵憶語》 ,仿佛讀冒辟疆的文人回憶錄。冒辟疆,名襄,別號巢父,江蘇如皋人,世代仕宦人家,少年負盛氣,才特高,明末“四公子”之一,文苑巨擘董其昌曾將其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可見年輕時的冒辟疆才名之盛隆,風頭之健朗。然而冒辟疆的青壯年時期,恰逢明朝大衰敗,天將崩,地將解,加之科場腐敗,屢試不中,所謂生之于亂世,懷才而不遇。冒辟疆與董小宛的兩性交往兩情繾綣,也是發生在那段風雨飄搖改朝換代的大時代中。“才子佳人,多生亂世” ,動蕩的時代決定了這對亂世佳偶將遭遇更多意想不到的情感磨折與生活風波。冒辟疆是在董小宛病逝十個月后,即順治八年江南淪陷后,以一介明朝遺民的蒼涼心境寫下了這篇記敘長文《影梅庵憶語》 。明處是悼念亡妾的憶語,暗處是緬懷明亡的挽歌,文人士子的感情憂傷交織著家國淪亡的悲憤心緒,讀來倍感凄清悵惘。
我讀《影梅庵憶語》 ,仿佛讀冒辟疆的情感懺悔錄。文中,冒辟疆并不避諱曾經追求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秦淮佳麗陳圓圓,也不隱瞞曾經對董小宛一而再再而三的感情辜負。冒董愛情,似乎一直是董小宛在主動追求,有時甚至是董小宛的一廂情愿,而冒辟疆對董小宛的感情則仿佛始終是有保留甚至有點勉為其難的。即便董小宛已經嫁到如皋,入住水繪園,成為冒辟疆名正言順的家庭成員,冒辟疆仍然可以視她若有若無,乃至在兵荒馬亂之際兩次棄她的生死于不顧。一次是逃避兵災途中將董小宛棄之車下,使董小宛“顛連趨蹶,仆行里許” ;一次是如皋淪陷之際舉家外逃,“獨令姬率婢婦守寓” 。每臨大難之時,冒辟疆總是“首急老母,次急荊人、兒子、幼弟” ,總是“一手扶老母,一手拽荊人,無能手援姬……”冒辟疆與董小宛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不僅多災多難,而且多疾多病,在董小宛生命的最后五年里,冒辟疆“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 ,若不是董小宛對他盡心盡力地陪護調理,冒辟疆“恐未必能堅以不死也! ”這些情節,都是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里自我供述的,供述中帶著深深的懺悔。在冒辟疆的供述中,董小宛對他始終不渝地順從、寬容、慈悲、承擔,乃至冒辟疆不由地反問自責:“噫吁嘻,余何以報姬于此生哉! ”他甚至懷疑董小宛其人“斷斷非人世凡女子也” 。董小宛陪伴冒辟疆的九年,正是冒辟疆作為漢族文人士大夫于改朝換代之際找不到精神出路的最為苦悶彷徨的九年。他幸運地遇到了她,他稱贊她“凡九年,上下內外大小,無杵無間” 。董小宛病死后,不但冒辟疆痛徹肺腑,嘆息“余一生清福,九年占盡,九年折盡矣” ,哀傷到“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的境地,他的正室夫人也因為董小宛的忽然病死而“煢煢粥粥,視左右手而罔措也” ,冒家老少一門更是盡皆“悲酸痛楚,以為不可復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