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胡的考級當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要注意!
考級演奏中常見長問題原因多屬求成心切,急功近利,只注重“成果”而忽視“過程”,忽視基礎訓練。這是與科學的訓練原則和考級的目的相背謬的。考級的最終目的培養二胡演奏人才,而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則難以達到演奏藝術的高峰,難以成為優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一、持琴
正確的持琴方法是獲得高質量演奏效果的基本保障——這一點常被一些初學者及考生所忽視。
規范的持琴姿勢為:琴筒放置在左腿根處(琴筒皮面稍向右前方偏斜),琴身向身體外傾斜約45度。在調整琴身的角度后,左臂自然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約4s度,腕子與小臂平緩自然,拇指自然伸展,虎口放松一很多二胡教材都有闡述。
在考級中,我們發現一些考生不能嚴格按規范化要求持琴,有的琴體離身體過近,致使演奏時左手肌肉緊張、僵直;有的虎口、拇指夾琴桿過過緊,直接影響手指運動的靈活性。持琴姿勢雖算不上什么技巧,但對演奏卻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應引起重視。
二、持弓與運弓
1、持弓:右手握弓呈半握拳狀;弓桿置于食指近第二關節的第三關節處;拇指第一關節壓住弓桿;中指置于弓桿內側,第二關節側背抵住弓桿。握弓形態近似寫字拿筆、用餐拿筷子。常見問題有二:—是握弓太死(大把抓,弓桿緊靠虎口);二是握弓靠前。前者使運弓遲笨,后者使運弓輕浮。
2、運弓:二胡的拉、推弓是大臂、肘、小臂、腕關節與手指的聯動,如同杠桿原理一樣,腕子是支點,所以,腕關節的合理運用至關重要。拉弓以出腕為先導,大臂、肘、小臂隨之協調運動:推弓回腕、收肘。不論拉內外弦,還是拉推弓,都是大臂、肘、小臂、腕子、手指的互動過程,不可習慣性取其一、二個環節而顧此失彼。
另外,基礎運弓要牢牢把握:平、直、穩三要素。
平:弓毛與琴筒呈平面運動(弓毛不離開筒,弓尖不下扎)。
直:弓毛與琴弦呈直角運動(弓毛靠近琴桿處,拉推一條線)。
穩:運弓起止速度、力度要統一。不可忽決忽慢,起快止慢或反之,亦不可起重止輕或反之,更不能兩頭輕、中間重(即“大肚子音”)等等。
運弓方面的偏差多表現為:一些考生由于盲目、機械地模仿演奏家們的表演而違反常規。有的考生運弓不以腕子為先導而是以肘帶腕,動作僵化,發音干澀——這種不良的運弓方式,如形成習慣改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應引起高度注意。
音樂會上,一些大演奏家的表演,運弓起伏跌宕、瀟灑大氣,似超乎尋常。其實他們并沒有違反運弓的基本要領,而是一種高級的運弓形態,是一種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初學者切勿盲目效仿。
三、發音
良好的音色是二胡運弓技術的靈魂,也是二胡演奏的生命力之所在。弓速與樂曲的速度、力度相吻合是獲得良好音色的前提,如樂曲速度較慢,弓速即相應較慢,同時運弓力度較輕,使用的弓段較長。此外,還應注意右手手指的作用:拉、推內弦時,中指與無名指應“撐”住(壓住)弓毛;拉、推外弦時,中指背應“挑”住(抵住)弓桿,牢牢記住“弓桿是中指的延伸,在意識中是用中指與外弦說話”這一要領。把握了這一要領,才能使外弦的聲音實而不虛。
一些考生在演奏內弦時出現怪音,演奏外弦快音符時出現虛音、沙音、噪音,其原因則在于未能領悟和把握上述要領。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