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瑪歌》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動中演唱的一種民族古歌,在形式上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采取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修辭上有比有興,詞匯豐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這一點,土家族學者曾將其與屈原的《九歌》相對照,認為:《梯瑪歌》的價值“對于屈賦研究有它不容忽視的啟示性與歷史見證性”(彭榮德、王承瑤整理譯釋《梯瑪歌·前言》)。同時,《梯瑪歌》以歌舞貫穿始終, 其舞蹈語匯極為豐富,主要動作有踩十字、踩是步、踩八卦、坐馬、奔馬、旋轉及舞司刀、舞銅鈴等,均以寫意性動作為主,舞時,銅鈴既是舞具又是樂器,它與牛角、司刀配合有致,形成獨特的舞蹈旋律。梯瑪邊舞邊唱,動作飄逸而雄健,把歌與舞融為一體,形成有表有敘、亦歌亦舞的長篇舞蹈詩。
《梯瑪歌》從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遷徙、民族祭祀到生兒育女、生產生活,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涉,有些“神歌”還傳述了天象、物候、農時、農事、烹飪、生育等知識,對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方方言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土家語是至今仍然存活的地方性獨立語言,在《梯瑪歌》中,所保存的土家族詞匯十分豐富,是土家族歷史和湖南文化歷史的珍貴資料。
一部《梯瑪歌》,洋洋數十萬言,從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遷徙、民族祭祀到生兒育女、生產生活,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涉,不愧被專家學者們稱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活化石”。
2006年,土家族梯瑪歌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
8傳承人編輯
土家族梯瑪歌傳承人彭繼龍,系湖南省龍山縣內溪鄉雙坪村人,土家族,出生于1949年11月23日,其父彭武庚是家傳20多代的老梯瑪。
彭繼龍從小生活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區,深受土家族文化的熏陶,10歲就跟著父親彭武庚跑堂,15歲時學藝出師。1993年11月首次參加中國湖南龍山土家族擺手節,表演梯瑪歌。1998年簽職,正式成為梯瑪掌堂師。
長期以來,彭繼龍始終不忘向民間藝人學習,搜集和發掘民間文化資料,尤其對梯瑪歌研究頗深。彭繼龍傳承的梯瑪歌內容豐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以其獨特的形象博得了專家學者及觀眾的一致好評。
凡湘鄂渝邊區舉行重大的節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彭繼龍都會被邀請參加。人們對這位土家族文化的傳播者非常敬佩。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彭繼龍和他的梯瑪表演隊不斷得到發展和逐步完善,在湘鄂渝邊區名聲顯赫,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愛戴,每年都要接待不少來訪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并為他們提供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同時還經常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特別是近幾年來配合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演出更為頗繁,常年活動在湖北、湘西、張家界等地。2005年12月26日,龍山縣委縣政府為彭繼龍頒發了龍山縣文學藝術突出貢獻獎,被評為“全縣優秀民間藝人”。2006年6月9日,被龍山縣人民政府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稱號。2007年3月14日,彭繼龍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2007年4月,彭繼龍被龍山縣人民政府授予“龍山縣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2007年5月19日,在土家族確認五十周年暨土家學術研討會原生態文化觀摩演出中表現突出,受到了中共湖北民族學院藝術學院委員會的高度贊揚,并頒發了獎勵證書。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