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化對作品在音樂學層面的認知
《札記》除了在每一卷的主體章節(jié)中重點談及民樂指揮如何排練合奏作品之外,還在卷首、結語中簡明扼要地兼談了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以沿革狀況,并時有對作曲家本人的評論。筆者認為,不能把這些短小精悍的音樂學內容看成是可有可無的部分,因為其至少在三個方面可以給民樂指揮以啟示:(1)指揮應對標題性作品的文學表現(xiàn)內容熟知了解,如《札記》中指揮在詮釋《音詩》時,對維吾爾族英雄沙迪爾的傳奇故事了然于胸;(2)指揮應對本作品所延伸出的民樂常識信手拈來,如《札記》中指揮在排演《月夜》時自然引申出中國傳統(tǒng)器樂作品中文套大曲、武套大曲及其相關作品的處理問題;(3)指揮應以歷史唯物的發(fā)展眼光去“揚棄”式解讀作品,如《札記》中指揮對于《埋伏》一曲在三十年漫長過程中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并指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揮理念,也是作為一名指揮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解讀作品功力的必要途徑。”⑤
二、 作品遴選的多維視角:
依據(jù)“本人親歷、雅俗共賞、可圈可點”的三重原則進行考量
《札記》在浩如煙海的民樂作品中僅僅遴選出六部進行重點段落分析,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否則便難以使得本書的理論觀點具有規(guī)律上的說服性。這六部樸老在其六十多年民樂生涯中多次指揮排練過的作品,均是歷經(jīng)時間考驗的經(jīng)典之作(全部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下半葉),在音樂語言上有著風格各異但都雅俗共賞的可聽性,在寫作技術上有著細膩嚴謹并彰顯出作曲家深厚創(chuàng)作功力的示范性,時至今日它們依然有著極高的上演率。除了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樸老選擇這六部作品還有更為深層次的考慮:
1.作品在不同體裁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
顯而易見,六部作品六種體裁,《音詩》屬于交響詩范疇,《月夜》、《埋伏》各自脫胎于文套大曲、武套大曲,《洪湖》具有協(xié)奏曲的特征,《潑水節(jié)》為常見的單樂章大型器樂作品,《慶典》則是音樂會序曲體裁。《札記》通過對每首具有體裁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析,可以舉一反三式地給民樂指揮們以啟發(fā),實現(xiàn)指揮同類型體裁作品時在“異質同構”上的把握。具體釋之:《音詩》的分析可以提示指揮在面對此類長篇敘事性作品時要處理好段落之間的邏輯演進,《月夜》的指揮音響把控可以成為諸多經(jīng)典文套大曲的典范,與之呼應的則是《埋伏》為武套大曲的處理提供了范本,《洪湖》在處理好民族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的音響關系方面有著很好的示范性,《潑水節(jié)》的音響整合對于其它帶有領唱、合唱的民樂作品給出了要點提示,而《慶典》則在快板式民間民俗性風格作品的音響整合上“以點帶面”進行總結。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