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我一直在呼吁每個人一生至少要學一件樂器,每個孩子在童年一定要接受音樂教育,我之所以特別強調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是和音樂藝術的特殊性以及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相關的。
首先,我們要說音樂是最感性的藝術。音樂教育是最集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人感性素質的教育,當然其它藝術門類,也培養人的感性素質,但是沒有音樂教育那么集中、那么直接、那么純粹地培養孩子關注感性體驗的思維方式。比如說文學作品中常常包含了感性的色彩,文學包含著很多社會經驗、邏輯推理、事實判斷,這些理性思維因素有時妨礙了孩子對藝術作品的感性體驗。比如“人約黃昏后”,這么美的詩句,在一個人的頭腦中,可能更多注意的是,在傍晚的時間點,有兩人約會這個事件。而這句詩之所以比“人約傍晚后”更具有詩意,就在于“黃昏”這個詞,比傍晚包含更多的感性色彩——這就是意境。美術當中包含著形象的識別,圖形的命名,對現實相似性的理性判斷,環境經驗的判斷,所有的這些判斷都是在理性層面上發生的。那么在音樂藝術的音響中,既不包含語言符號,也不包含視覺圖形,因此不需要符號識別、社會經驗、邏輯推理、事實判斷這些理性因素,因此音樂藝術的感受是更純粹的感性活動。
由于音樂藝術音響材料的非視覺性,非語義性的基本特征使得音樂成為人類諸多藝術門類當中,最純粹感性的藝術,當然音樂教育也就成為培養感性思維,提高感性素質最好的途徑。
重要的是,音樂是孩子最先感受到審美快樂的藝術,音樂是孩子最早能夠享受的藝術形式。
回顧孩子的成長你就會發現,一個小孩子1、2歲能夠給他講故事嗎?講武松打虎,孩子知道什么是老虎嗎?他還沒有掌握幾個詞匯,聽不懂話,根本無法理解故事的內容,這么小的孩子,能夠欣賞繪畫藝術嗎?甚至不知道繪畫作品上畫的是什么,對他而言,小貓與小狗沒有區別,僅僅是形狀與色彩而已。但剛會走路的孩子只要聽見音樂,他就會隨著音樂的節奏手舞足蹈。甚至不會走路的孩子,聽到音樂后都會喜笑顏開,你能夠從他的表情當中感受到音樂給他的快樂與享受。這都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現象。
記得那次我們去歐洲,在法國尼斯晚上吃飯的時候,見到一個很小剛剛會走路的孩子,話說不了幾個字,旁邊大音箱放著音樂,他跑到聲音來源的地方——大音箱邊上,跟著音樂手舞足蹈,特別高興,突然音響沒有聲音了,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非常困惑地四處去找,跑到音響后面去,突然音響又響,孩子馬上就喜笑顏開地在音箱前面跳舞了。這么小的一個孩子,沒有任何現實生活經驗的時候,音樂就給他這么強烈的感受、以至于當這樣的快樂消失的時候,能夠產生很強烈的困惑和渴望感。他對音樂藝術有這么強烈的需要,有哪門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讓這么小的孩子,產生那么強的審美需要?孩子音樂的感受能力,也常常讓我們成人驚訝!
其實人對音樂的反應是非常本能的,人類對音樂藝術享受的能力開始得是非常早的。不會說話的孩子,不可能享受文學藝術,不可能進行文學教育;沒有視覺經驗的孩子,不能享受繪畫藝術;不會握筆的孩子,也不可能學習繪畫,但是,音樂一奏響,不管多大的孩子,都能夠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所以孩子童年接受的第一個教育,就應該是音樂教育。
相對于其他藝術而言,音樂是最能夠給低齡孩子以美的感受和美的快樂的藝術門類,音樂教育是可以最早啟動的教育。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