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樂器在學習過程當中都會涉及到緊張與松弛這兩個根本性內容,學習琵琶當然也不例外。合理掌握“緊張”與“松弛”可以為延長演奏生命打下堅實基礎。
演奏琵琶是用手臂、手腕和手指關節來運動演奏的,關節的運動來自肌肉的收縮,這要求我們需通過感覺體會。緊張與放松是相對的,松非天生而來,緊非僵硬而得,松為緊的起點,無緊亦不存在真正的松,肌肉松緊概念須確立于動態訓練當中。
這里先要將運動與用力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演奏時為了使手指作出動作,指關節或手臂或多或少地要運動,支持這種動作所用的力是很小的,它是在較松弛的情況下進行的。所謂的用力是指甲或指端觸及弦身的一瞬間所使的力,它需要肌肉作相應的緊縮來支持,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緊張概念。由此可見,運動是相對放松狀態下進行的,即我們前面提及到的放松,用力是在需要時瞬間完成的,即前面說到的緊張。
放松與緊張既是相對的,又互為前提和轉換條件。琵琶演奏是由無數個放松與緊張動作結合而成。在按音演奏時,手指立在弦上各自發力,肌肉的緊張隨著按音手指的變化而移動著重心點,并不是一個手指用力按音其它手指都使勁,緊張轉移后的手指肌肉要立即松弛下來。這便是緊張與松弛的動態切換。
強調緊張與放松不是研究概念本身,我們不能只對其進行抽象的理解,需將其表象化付諸于演奏中。我們如何成功地運用好呢?除了前述的感覺外,還需要培養聽覺,二者結伴而行。
簡單地說,緊張的動作奏出來的音干癟、死板,放松動作奏出的音透亮、有彈性。在右手做彈挑技法時,除將前面闡述到的概念性內容做到外,需通過音響來檢驗。緊張觸弦音是否透亮堅實是衡量內在肌肉運動前是否處于放松狀態的標準。若觸弦發音前手指已經緊張了,不是觸弦前瞬間緊張,相當于用一個沒有彈性的硬片去撥動琴弦。觸弦時動作僵直無彈性,發音也一定是干硬的。可以說,發音的質量是手指運動肌肉狀態的直接體現,這全部需要靠聽覺來完成。
另外,聽覺不是只能檢驗出右手的運動狀態,左手也同樣適用此理。我們每個人的兩只手都同時受大腦控制,雙手的運動狀態不可能差別各異。除非人為的要求,只要我們在運動前將雙手置于放松狀態下,音色的質量就可以反應手指肌肉的松緊狀況。
緊張與松弛之所以是學習者貫穿始終的基本內容,源于它直接關系到音樂的悅耳程度和學習者自身的自如程度,我們并不需要刻意地強調它的概念,只是在學習過程中依靠感覺、聽覺稍加注意,便可隨心所欲地學習與演奏了。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