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昆腔階段的唱腔活動是散唱形式,昆曲階段的唱曲活動是清唱形式,昆劇階段的唱劇活動是演唱形式。
>>三個代表人物
說起昆腔,就會想起顧堅的功勞。曲圣魏良輔在《南詞引正》中對顧堅早有“一精三善”的評介,他“精于南辭” , “善作古賦” , “聞其善歌” , “善發南音之奧” ,奠定了昆腔在“四大聲腔”中“出乎三腔之上”的領銜聲譽,確立了“惟昆山為正聲”的至尊地位。所以,顧堅是“百戲之祖”形成過程中的第一功臣。
說起昆曲,就會想起魏良輔的功勞。是魏良輔以“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的精神,“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 ,把昆腔改良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昆曲,“聽之最足蕩人” ,令“四方歌者皆宗吳門” ,出現了群起學唱, “皆祖魏良輔”的可喜局面,所以說,魏良輔是昆曲的創立者,是“百戲之祖”形成過程中的第二功臣。
說起昆劇,就會想起梁辰魚的功勞。明代萬歷以前,昆曲一直以清唱的方式存在,高雅有余,生氣不足。由于梁辰魚“得魏良輔之傳,轉喉發音,聲出金石” ,不但度曲、唱念俱佳,而且文學功底深厚,率先創編出傳奇《浣紗記》 ,終使昆曲登上了戲臺,所以說,梁辰魚是昆劇的創立者,是“百戲之祖”形成過程中的第三功臣。
由此可見,昆腔確立了顧堅的貢獻,昆曲確立了魏良輔的貢獻,昆劇確立了梁辰魚的貢獻。
通過以上分析,昆腔、昆曲、昆劇所指內涵明顯不同:最初的昆腔是顧堅創立的散唱形式,其后的昆曲是魏良輔改良的清唱形式,隨后的昆劇是梁辰魚創用的演唱形式。三個階段一脈相承,連環發展,旋律形態從簡陋到細膩,歌詠形式從清唱到演唱,完成了戲曲發展的全過程。昆腔古老,昆曲新鮮,昆劇豐滿,三者所指不同,不能混用。如為了培養各種行當的表演人才,蘇州曾經成立了“昆劇傳習所” ,這里運用了“昆劇”的稱謂;為了保護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戲曲音樂,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是“中國昆曲” ,這里運用了“昆曲”的稱謂,細品其中的奧妙,因為昆劇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在其他劇種中已有所繼承,當務之急是要搶救昆曲的演唱,使這顆璀璨明珠世代閃爍。所以說,昆腔、昆曲、昆劇的稱謂在使用中是不能混淆的。(楊瑞慶 江蘇省昆山市文化館研究館員)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