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梅
琵琶是我國傳統的彈撥樂器,在眾多民族樂器中獨領風騷,它音域寬廣,音樂優美,技巧多樣,表現力極為豐富。學好琵琶并非易事,特別是對于廣大少年兒童而言。因為初學者多為年齡較小的兒童,要使他們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將興趣發展為持續引導,發展為自身的愛好,是少兒初學琵琶的主要目標,在20多年的琵琶教學中,我細心研究出一套適合少兒學琵琶的方法,以下略作介紹。
一、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萬事開頭難。學生的第一節課尤為重要,介于教授對象是兒童,太難的曲子不適于初步視聽,因此我選擇而兒童了解的,熟知的兒童歌曲和動畫片曲,例如:《大長今》、《西游記》、《洋娃娃與小熊跳舞》《拔蘿卜》等這些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曲子,快速引發孩子們的興趣。
通過練習曲提高學生對琵琶的積極性。很多學生覺得練習曲不好聽又難彈,往往都不愿意練練習曲。而練習曲就如同大廈的地基,不打好基礎就沒法蓋高樓。因此,我在教學中把練習曲做一些改動,例如把歌曲《陪你一起去看草原》改為長輪練習曲。學生們喜歡,練習起來就感興趣,學琵琶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既要嚴格,又要有耐心。課堂上氣氛要活躍,教師和學生一起彈奏,共同感受音樂的美妙動聽,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學會演奏,對于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予以肯定和表揚,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信心十足,興趣更濃厚。
教師再教學中對學生既要嚴格又要耐心。課堂上氣氛要活躍,教師和學生一起彈奏,共同感受樂曲的美妙動聽,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學會演奏。對于小學生每個人的一點進步和成績都要肯定和表揚,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學習的信心十足,興趣更濃厚。因為我們通過器樂的教學主要是為了他們在較小的年齡時,學習音樂的特長,陶冶情操,培養青少年一代對音樂藝術額審美觀,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音樂愛好者。
二、教師示范與學生模仿
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講,理解能力不如模仿能力,這階段的教學要以教師示范為主講理論為輔,讓學生模仿教師示范的每一個指法的動作和方法,發揮他們的感官作用,增強感性知識,這樣學生學起來印象深刻,興趣濃厚。例如:練習掃弦時,有的學生右手不會動,有的掃的太難聽,動作不對,有的用大胳膊東,腕子很僵硬。掃弦的方法要講,告訴學生基本動作要領。要使四根弦同時發聲,四根弦之間有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掃弦的動作要比彈得動作大,只靠食指動不夠,必須手腕靈活,也要隨指一起動,速度還要快,四根弦同時發出聲音。為了讓學生明白掃弦的動作要領,我讓學生做夏天扇扇子的動作,學生很快就把手腕靈活動起來,然后我再做示范,讓學生模仿,反復練習后,他們就能掌握掃弦的要領。老師先示范演奏樂曲或其中一段,讓學生先欣賞樂曲,給他們美好的印象,引起濃厚的興趣和學習和欲望。然后先逐句逐段地邊講示范,讓學生逐句逐段地模仿練習,回課時再逐句逐段地聽學生彈奏,發現問題予以糾正,演奏不對的地方,教師再做示范,直到正確。這樣教與學能較快地掌握演奏的要領,不至于積累太多的錯誤,難以糾正。
三、集體教學與個性培養結合
器樂教學中業余教學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個別教學有所區別,即業余教學中對于家庭富裕的學生來說可以采取一對一,但對大部分工薪階層家庭的學生,大多選擇集體教學。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個別教學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但因缺少比較顯得略微枯燥,而在集體教學中,學生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學習促進,可以使大課充滿樂趣地進行。集體教學能讓學生有一種“群體感”,幾個甚至于十來個學生在一起上課,共同演奏,相互交流,大家一起欣賞演奏的音響氣氛,其樂融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是個別教學所缺少的氣氛與感受。我認為集體教學中,在適當的時候也要結合個別教學的特點,輪流檢查每個人的演奏,或者學到一定程度讓學生個別匯報表演,教師肯定好的、表演優秀的,同時指出問題、糾正錯誤,讓教師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演奏和存在問題。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單獨演奏的能力和勇氣。
四、讓學生多參加藝術實踐
呼和浩特少年宮成立25年來,每年都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出和比賽活動。琵琶學員多次參加每屆區、市級的比賽,并多次獲獎。2000年到2008年應邀數次赴香港、澳門訪問演出。學生們的精彩演出,受到海外華人和僑胞們的熱烈歡迎和贊揚。學生通過這些藝術實踐都獲益匪淺,提高了演奏水平,增加了見識,也受到了廣大家長的支持和贊同。
以上是我從事琵琶基礎教學20多年的一點經驗和體會,僅供音樂同行參考,并請專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