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樂只剩下笙了?
錄入時間:2013/7/8 14:57: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記者前兩天,我到北京中央民族樂團采訪,認識了一個“龢”字。這是中央民族樂團的團徽,來自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笙”。但真正讓我記住這個字,還是因為專家的一句話:“我們真正的民樂只剩下笙了。”這句話或許有所偏頗,但卻道出了對于民族器樂的擔憂。
有一次,我們一支民樂隊在維也納演出,一位外國朋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是中國的民族樂隊,為什么里面還會有西方的貝斯存在呢?”眾所周知,無論是管弦樂隊,還是民樂隊,沒有低音的樂隊是不完整的,而低音樂器恰恰是民樂的“短板”。
我們有沒有可以替代貝斯的民族樂器?最終,文琴替代了低音貝斯。該琴集彈、撥、拉弦于一身,將胡琴、三弦、阮、箜篌等樂器的效果共冶一爐,可演奏出優美、動聽的古典音樂和現代流行樂曲。現在,文琴已被美國國會圖書館作為珍藏品收藏。
在一個民族樂團中,我們常見的極具民族特色的樂器,起初都是外來的。二胡來自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琵琶、笛子是從西域傳來的,揚琴是明朝時從西洋傳入的,嗩吶也是從西洋來的。真正的本土樂器,除了笙之外已很少在大型演奏中見到了。
“龢”,其實就是一種小笙。先秦典籍《爾雅·釋樂》云:“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古代笙類樂器可分四種:36管的稱為“竽”(低音),19管的稱為“巢”(中音),17管的稱為“笙”(中音),13管的稱為“和”(高音),也就是“龢”。
笙早在商代即已出現,是中國唯一可以同時奏響二、三、四個音的和聲性樂器,因此也成為“和而不同”比喻的原指實物。古代哲學家從“同覆互異”、“振引和合”的聲學現象中,演繹出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在目前的管弦樂隊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劑”,它可以與吹、拉、彈三組樂器結合得很好。民間的吹打樂如果缺少笙,簡直無法使笛子、管子、嗩吶等極其活躍的聲部結為一體。所以在民樂合奏當中,包括山東的魯西南鼓吹樂,往往少不了笙。
說實話,我們的許多民族樂器,包括從外國傳過來的,經歷眾多的歷史演變,早變成我們的民族樂器了。其中,嗩吶就是很好的證明。在大號、小號等西洋樂器進入中國時,一度引發“源頭”之爭,但隨著我們嗩吶演奏水平的提升,現在已沒人質疑嗩吶是中國樂器了。
但是,我們的民樂專家真正擔憂的是什么?還是我們民樂的傳承。一個簡單的“笙”,我們的《小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說:“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我們的民族器樂,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說,“燕青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貨郎太平歌》。”在當地音樂人的努力下,濟寧市搜集整理了串鼓、點子、疙瘩等全套稀有樂器,不僅使這些一度只在圖片中見到的樂器重現了,而且成為魯中南鼓吹樂演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十藝節全國民族樂器民間樂種組合展演中,山東藝術學院挖掘的挫琴讓專家和觀眾都贊嘆不已。這是中國最高的弓弦樂器,在連云港出土了壁畫,在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實物。實際上,挫琴還有一個名字叫“筑”,當年荊軻刺秦王,好友高漸離送他到易水邊,擊筑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誰不想親耳聆聽一下這首英雄的贊歌?
從“龢”開始,我們民族器樂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任重道遠。
附:中央民族樂團簡介
中央民族樂團是當今中國最具民族代表性、最完整的國家民族樂團。樂團由龐大的民族管弦樂隊和民族合唱隊組成,并擁有一批具有卓越成就的藝術家和管理人才。樂團創始人為前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李煥(1919.01- 2000.03)。現任團長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