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在這股熱潮興起之前,古琴有過長長的冰凍期。上世紀50年代曾經出版過一本古琴書籍,只印刷了700本,還沒賣完; 1956年全中國會彈古琴的人加起來不到100個,直到上世紀90年代,學琴的人仍不足200個——據了解,其中還包括不少上了一節課就再也不出現,只買了琴回家掛在墻上的“愛好者” 。也有人說,古琴生來就是古老的,在歷史上,古琴從不是大眾的風尚,也未曾消亡,它的音量有限,卻綿綿不絕。而今天,仿佛突然之間,古琴“火”了起來。
毋庸置疑,把古琴從休眠中喚醒的,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藝術列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使得人們重新認識了古琴這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樂器:古琴,是保留中國古代音樂風貌最多,且深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藝術成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并有“君子無故不撤琴瑟”之說。數千年來,古琴以其獨特的記譜、3000余首琴曲、 140余種琴譜、做工精良的琴器、難以數計的琴論、風格各異的琴派及其內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為世人所珍視。
而今天的人們更是習慣了隨處可見的古琴: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彈奏的是古琴;電影《赤壁》中周瑜與諸葛亮“斗”的還是古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在線看影視作品)希望傳遞給世界的第一個聲音一定要是古琴的聲音……古琴的由冷變熱,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為什么偏偏是古琴,而不是別的樂器?有一個方面,不得不說,那就是入門相對容易,古琴的音樂大多節奏舒緩,且相對其他樂器而言,更強調內心情感的抒發,而非純粹的演奏技巧。且古琴用的是減字譜,標記著每個音在彈奏時的指法,指法記住便能上手彈奏,但是越走越深,浩瀚無垠。還有一個現象,現在學習古琴和各種古琴雅集中,以大學生和“白領”居多,這也說明古琴在今天得以復興,更重要的是當代人的傳統文化情結日益深重,很多人學習古琴并非為學這樣一門樂器,而是以此來接近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彈奏古琴體現的“虛實相生”的觀念,每一個具體的音是“實” ,而音的長度是“虛” ,減字譜上的音高是“言” ,沒有體現的音的長短則是言外之“意” 。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在古代,琴擔負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唐代琴家薛易簡在《琴訣》中說:“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數千年來,琴已毫無疑問地成為傳承文化精神、修身養性的道器。習古琴就是想以此對抗膨脹而浮躁的內心世界,以習琴作為一種修行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可見,古琴絕非僅僅是一件樂器那么簡單,它承載了某種希冀或者成為了某種依托。
(來源:中國藝術報)